《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解决难点策略运用发现法、观察法、整理归纳法等方法去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去理解和感悟。教学过程一、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收集素材1.出示主题图,设问:要贴两面墙壁的瓷砖需要多少块?师:怎样列式?说说你的想法?(从正面看要6乘9块,从侧面看要。。块。再求共需多少块?)(师:其他的列式方法吗?说说你的理由。2出示图2师:轻声读题,会解决的请举手。70×5+40×5。(师板书算式)师:能具体说说你这样列式的依据吗?师:这样列式又是怎样想的呢?2.观察两组算式左右两边各自的特征。3.引导学生验证,将左右两边的算式组成等式。1.猜一猜2.验证二、探索规律,全面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1.观察算式左右两边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类推到第二组算式。师:每一道等式,看看有什么发现?(生轻声读算式)师:同学们,这两道等式左边的算式先算加法后算乘法,右边的算式先分别相乘再相加,改变了运算的顺序,结果却不变,这样的现象是巧合吗?2.师生合作写一组与上面算式有相同特征的式子。师:你能很快写出一道与它得数相等的算式吗?板书:(15+10)×4那具备这种规律的等式就这三个?师:那有多少个?3.学生每人举出一例。4.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规律,揭示课题。5.通过交换算式的位置,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完善认识。三、回顾旧知,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1.回顾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师:将这种想法用等式表示出来就是14×2=10×2+4×2,(课件出示等式)这样的想法不正符合我们刚学的乘法分配律吗?2.回顾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师:你能将下面两种方法用综合算式表示出来吗?师:这两道算式自然是相等的,(课件出示:=)你再仔细看看这道等式,想到了什么?四、简单运用与初步拓展,丰富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1.运用规律填空。2.初步拓展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接着出示:(25-12)×4=□○□○□○□五、总结:师:同学们,短短一节课很快要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6×9+4×9=(6+4)×970×5+40×5=(70+40)×514×5+10×5=(1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