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过程中血管损伤的因素分析及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因疗效迅速有效而占有重要位置,而静脉输液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静脉血管的损伤[1]。为了找出静脉输液过程中导致血管损伤的因素及相应对策,以便在输液过程中更好的保护血管,通过对大量临床资料的总结及参考文献的查阅,现将静脉输液过程中影响血管损伤的因素及其总结如下。1药物因素1.1药物的酸碱度(pH)血浆正常pH值为7.35~7.45,超过此范围无论是偏酸、偏碱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而发生静脉炎[2]。pH值偏低的液体刺激血管内膜可引起静脉炎;而输入pH值高的溶液使血管内二氧化碳蓄积,血管内压增高,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易使药液外渗,造成组织损伤[3]。Kuwahara等[4]研究表明,pH值为6.5时即使增加输液时间,也不会发生静脉炎。因此药物pH值与静脉血管损伤有直接关系,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所以在配制、溶解药物的过程中应根据药物的PH值选用适当的溶媒,使所配置药液的PH值尽量接近血浆正常pH值,尽量减小对静脉血管的损伤。1.2药物的渗透压人体血浆渗透压的正常范围为280~310mOsm/L,当输入高渗液体时,由于溶液的高渗可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发生萎缩和坏死,产生无菌性炎症;同时,可以引起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并引起静脉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静脉中膜层白细胞浸润性改变,且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变硬,从而引起静脉损伤[5]。有研究显示,降低溶液的渗透压,即使增加了输液量也不会引起静脉损伤[6]。因此药液的渗透压在一定范围内越低越好,渗透压是决定静脉损伤是否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1.3药物的刺激性及化学毒性引起静脉炎的药物主要有抗生素类药物和化疗药物[7]。抗生素类药物引起静脉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抗生素使内皮细胞的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增加,引起炎症反应。Lanbeck等[8]对不同抗生素导致各种程度静脉损伤的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头孢呋辛为55%,氨苄青霉素52%,红霉素48%。此外,化疗药物属细胞毒类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和组织也有一定的损伤[9]。刺激性大的化疗药物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入血管内,超过了其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从而导致静脉损伤[10],并且,随着化疗药物稀释浓度、给药剂量、疗程时间的不同而导致血管损伤的程度也不同[11]。Catney等[12]研究表明,输液静脉损伤的发生率随药物刺激性的增加而升高。因此,对刺激性强的药物应使尽量稀释、在允许范围内尽量减慢输液速度,以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和损伤。2机械因素2.1操作因素:2.1.1选择血管不当[13]操作者为了穿刺方便而选用粗大血管,该血管受到药物的损伤后,可造成其分支末梢血管灌流不畅,待用该末梢血管给药时,就会出现输注缓慢或不滴。如选择的血管已有多个结节、瘢痕、脆性强、弹性差,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虽然穿刺成功,,却很容易渗出,因此穿刺时应避开这些地方。另外,静脉输液还应遵循避免选择患肢或下肢血管的原则。2.1.2针头的选择[14]根据血管直径大小、输入药液种类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因为针头越细针尖马蹄越短对血管损伤越少,输入速度相对越慢,越有利于血管保护;反之穿刺针越粗针尖马蹄越大,对血管的损伤越大,输入速度相对越快,越不利于血管的保护。2.1.3穿刺次数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可使血管壁受损,导致血管的损伤。因此要尽量做到一针见血。2.1.4进针长度[15]不同进针长度对血管的损伤也是有差异的,这主要是由于注射针头对血管壁的局部机械性损伤所致。进入血管内针头越长,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面积越大,对血管壁的损伤程度越严重。另外,由于血管壁的损伤增加,液体及细胞渗出也增加,引起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小或闭塞。而进针越短,对血管的机械性损伤越小,上述病理变化越轻。因此临床上静脉输液穿刺时见回血后,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在能达到牢固固定好针头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进入静脉的针头长度。2.1.5拔针方法[14]迅速拔针迅速按压穿刺点,动作要连贯迅速,按压范围要大一些,棉签顺着血管方向按压,不留空隙,以防出血,因为穿刺时进皮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