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储备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三国鼎立。2、能力培养点能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3、情感体验点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教学设想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手段四、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1、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学生观看)提问:在这部影片里,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位人物?请谈谈理由。(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师问:《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是以哪个历史阶段的历史为基础创作的?生:三国师小结:三国的历史被历朝历代的社会各个阶层所津津乐道。在这段历史中,各路英雄在东汉帝国瓦解的废墟上问鼎逐鹿,致力于新的统一,因而军事斗争就成为三国历史的主线,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2、要探究这段史实: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4页,齐读前两句。1(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3、东汉末年,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经过激烈的混战后,到建安元年(196年)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洲,曹操战据兖、豫二洲,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场州的江东部分。在这些割据者中,势力最强也最活跃的是袁绍和曹操,那时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盘踞在那里的袁绍,在吞并了公孙瓒的幽州后,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统一北方。4、请同学们看图,这就是曹操,请哪位同学读一下本课的序言?(生读)小结: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那么他是如何壮大自己的势力的?采取了哪些措施?(课件显示)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学生讲官渡这战的主要过程。师生一起归纳:官渡之战: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6、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7、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8、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存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9、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扩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同学们观看影片。(课件)2小结: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赤壁之战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10、总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者是曹操,都出现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