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读《我不是个好儿子》有感读了贾平凹先生的《我不是个好儿子》,我被那平淡文字之后浓郁的感情所吸引。作者记述的都是关于母亲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正如文章所说:“母亲操持家里的吃穿琐碎事无巨细,而家里的大事,母亲是不管的,一切都由当教师的星期天才能回家的父亲做主”。正因为这样,母亲的付出极容易被儿女忽视,所以“七年前,父亲做了胃癌手术,我全部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然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要买了阴纸来烧。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我们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于父母的照顾,对父母的付出已经感到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我们也应该想一想,我们该为父母做些什么。作者在这里分明是在告诉我们读者,不要忽视为你默默奉献的父母双亲,哪怕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时间去探望他们,不要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时追悔莫及。“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其实父母最需要的不一定是金钱,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儿女们精神方面的安慰,“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也许是作者继承了母亲身上那种坚韧、顽强的精神。“我告诉母亲,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少年时期我上山砍柴,挑百十斤的柴担在山岭道上行走,因为路窄,不到固定的歇息处是不能放下柴担的,肩膀再疼腿再酸也不能放下柴担的,从那时起我就练出了一股韧劲的”,肉体上的疼痛对作者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可见作者所说的“苦”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折磨。因此我们可以看一看作者以往所做的事情,他为了寻求“心理平衡”而给母亲寄钱,之后便“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这些话对那些整日忙碌在工作岗位上的天下儿女们无疑是一声警告,也许只有“我不是个好儿子”才能吐露作者心中的惭愧之情,同时它也让我们思考:我是不是个好儿子。文章很好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这一情景让我们如临其境,引起读者的共鸣。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哦,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不论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当代女作家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这样写到:“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22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亿万计的金钱,也许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