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2、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3、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传统手法。4、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一、导入前几天,我们儋州举办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哪个诗人而举办的?能说说你所认识的苏轼?(幻灯片1)背景: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删)是一位豪放派词人。对诗、词、歌、赋、书法等都有研究,尤其在诗坛、词坛、散文上更是成就卓越的大家。在政治上,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均为一朝臣子。后来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当时他只有45岁,在黄州,他一共呆了四年,在此,苏轼一共写了两篇游记,一篇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赤壁赋》,另外一篇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第二次被贬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而62岁时被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可以说苏轼一生都是在被贬中度过的。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过渡:我们要了解一篇课文之前,首先要理清整篇课文的字词句等。二、检查课前预习(幻灯片2)(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壬戌()9、酾酒()2、桂棹()10、横槊()3、幽壑()删11、扁舟()删4、嫠妇()12、匏樽()5、愀然()13、蜉蝣()6、山川相缪()14、无尽藏()7、舳舻千里()15、狼籍()8、旌旗()16、枕藉()(二)通假字建议删掉这環節(三)一词多义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动词。眺望歌歌窈窕之章:动词。唱歌曰:名词。歌词依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五)词类活用乌鹊南飞南,名词做状语,向南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动用,打渔,砍柴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以…为侣;以…为伴过渡:前面我们说过苏轼是在第一次被贬的时候写下《赤壁赋》三、解题“赤壁赋”“赤壁”课文注释①解释“赋”的特点。“赋”是一种文体,主要特点是“铺菜擒文,体物写志”《马说》《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幻灯片3)过渡:师:苦难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故天降将大人与斯人也,”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师:余秋雨先生说,到了黄州后的苏轼是一个觉悟了的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四、全班朗读课文(幻灯片4)下面请同学们边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并划出能够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想想,你是否感受到了苏轼的成熟?。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教师小结:感情基调:乐——悲——乐(幻灯片5)六、赏析课文诗人览游赤壁,感情是乐极生悲,悲而转乐,可谓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反反复复为哪般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幻灯片6)分三组讨论?•(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2)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3)苏轼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学生回答教师过渡:古诗有云: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具,怎能不让人飘飘欲仙呢?所以开始游赤壁时,诗人和朋友的心情可以说是“不亦说乎”过渡:这里有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飘逸,乐而忘俗的欢乐怎么忽然就跌入了悲凉的谷底了呢?谁悲?谁乐?客-悲观苏轼-乐观课文哪里写到了客的悲观?请找出来。(请学生翻译找出的句子)客人悲什么?客之三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由个人短暂(寄蜉蝣)自然(长江无穷)感触生悲(人生不永)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拓展: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慎:滚滚长江东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