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学习设计金仲贵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学情分析《桂花雨》这篇课文写了“我”的童年时代,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因此,我认为,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设计理念:本文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师生、生生对话交际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中充分考虑文本的特点,挖掘教材资源,在想象、诵读、体验等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读自悟;细读悟情;2.抓关键词句进行品味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教法与学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课前准备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过程预设(1课时)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童年的一幕幕犹如桂花浓郁的芬芳飘洒在作家琦君的心中。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她的记忆中,感受那份浓浓的情。(板书课题:桂花雨)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第一次朗读尽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朗读,读出一点对课文的感受来。2.交流检查:(1)读完文章,掩卷而思,你想说什么?(你了解了什么)(2)快速看一遍课文,想想课文写到哪几件事?(3)选择一件事,读给大家听,注意读出自己初步的感觉来。【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中尽量表达自己的感受,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把自己的一些感受有意识地表达出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三、合作探究,交流感悟。(一)品读感悟“爱桂花”引导:《桂花雨》的原文里有这样一句话特别感人:“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出示这句话,学生读一读。)这平平常常的桂花,为什么这般地让作者魂牵梦萦呢?静心默读,课文的字里行间一定能让读懂作者的这份心境。1.自由朗读,把自己的感受以简单的批注写下来。2.交流读书感受,品“独爱桂花”:(1)读第二段,你从哪些地方品出“我”独爱桂花?(2)交流汇报,师点拨引导生A:桂花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花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是,只见满树的叶子;生B: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小结:一个看似简单的词,却融入了作者一种心境,我们需要细细地品,细细地想,读到词语的心灵中去。引读:“我”独爱桂花,那笨笨的样子是那么可爱,亲切难怪作者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深情地朗读这一句)(二)品读“摇花乐”1.我的记忆里,摇花是最快乐的,3—6段中,写“我”摇花的句子,反复读读,感受“我”的快乐。2.交流,畅谈读书收获:生A:“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从“总是”“缠”这些词中,你读出了什么?生B:“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真像下雨,好香的雨!”(板书:摇花乐)①引读:摇桂花,我是那么快乐,因为我知道,桂花一定要摇下来才好(读第四段)所以,我盼着摇桂花(看看图中的小女孩,看看她的动作表情,仿佛在说着什么?)②指名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小结:童年的我,就是这样沐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