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讲稿课题2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生活、生产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教材中没有简单地将它作为酸或碱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可见本节知识的重要性。教材从探究实验入手介绍了中和反应及盐的概念,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然后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为下一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的学习做好了知识铺垫。2、说三维目标:根据化学课标要求、新课程理念和学生认知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化学中的盐的含义;知道酸与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初步培养其“变看不见为看得见”、“用宏观体会微观”、“用微观解释宏观”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联系,体会化学的重要性。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3、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节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重点为: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将难点确定为:中和反应的实质。4、说教具、学具:“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了什么反应”教材上安排的是演示实验,为给学生提供更广的认知空间,我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选用了以下教具学具:教具:氢氧化铜、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酚酞溶液、滤纸。学具: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装在滴瓶中)、酚酞溶液、紫色石蕊溶液、烧杯、胶头滴管。二、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酸碱性质和用途有了初步认识,知道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具有了通过间接观察,推论化学变化的经验。在课题1中,学生还知道了酸碱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一知识,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酸碱之间的反应准备了条件。这些都为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三、设计理念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讨论中发展”。学生最易理解最易感知的是自己探究出的直观现象。本节课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未知领域。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以及多媒体形象演示,将微观反应直观展示,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节难点。1、说教学方法:基于以上设计理念本节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自主探究实验法、对比分析法、互动学习法等。2、说学习方法: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我引导学生使用的学法有:对比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等多种探究方法。四、说教学设计本节课分为六大环节:(一)情景设置、引入新课一上课,我先让学生观看一则新闻报道。通过新闻报道“浓硫酸泄露事件”,将学生带入紧张的事故抢险情境中,在课堂伊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二)启发点拨、自主探究这一环节,我先通过两个实验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演示实验“氢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学生实验“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前者反应是有明显的现象,学生可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而后者没有现象,学生无法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怎样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反应呢?”我适时抓住机会,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借助酸碱指示剂的性质,以及所提供的药品等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三)组织讨论、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共享成果。交流中学生会说出多种方案。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案获得实验现象,我都将通过一些问题:1、方案中滴加酚酞溶液或石蕊溶液的作用是什么?2、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为什么发生变化?3、这些方案中哪种现象最明显?4、如何操作才能使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这样设计,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此时,学生只知道酸碱之间能发生反应,但对发生什么反应以及发生反应的实质都还是未知。这时,我通过FLASH动画演示,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借助课件的直观性、形象性,帮助学生初步完成本环节的学习。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