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教育面对的是人。人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马克思说过:“整个人类历史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他曾将人的发展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以及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发展等三种不同的历史型态。近一个世纪来,人类正酝酿着一场新的生存型态的变革,正如佩鲁等人所说的开始着一场“人的革命”,这场革命必将成为我们所面临的21世纪的主题,它将关联、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罗马俱乐部报告指出:一个新型社会只有在其形成过程中有新人产生时,或更确切地说,只有当今占优势的人类各结构彻底变革时,才能出现。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为此,将人的转型作为在整个新世纪中思考和实践的主题,这正是教育的自觉意识表现。一、现时代人之转型的历史根据在前工业社会,人结合成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群体,人依赖人的共同体,是当时人之存在的主要型态。这时的人尚未完全脱离动物式的群居状态。个人与其所属群体处于直接同一之中,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人实际并不存在。产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兴起,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开始出现,在尚未充分发展的工业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以追逐金钱及物质私利为本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每个个人还是以一种彼此分离的、孤立的、封闭的单子式生存方式而存在着,莱布尼兹就把个人视作为“单子”,而克尔凯郭尔所阐发的人格就是“孤独个人”,认为只有“孤独个人”才是具体的、唯一的、具有真理性的,“公众是一个抽象名词而言”。霍布斯认定“人对人是狼”,互相之间是不可理喻、不可沟通的。这种单子式个人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主客体关系上,是相互对立的,对客体以占有为目的的;表现在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上,是排他性的,是以他人为工具的;在自我关系上,则“自我”等同于他的占有物,人被物化、异化。这种单子式的存在,一方面导致了人的对象性关系的贫乏化,每个人所能把握的对象性世界以其占有为前提,而在资本的占有下,工人们被固定在某种分工中,从而也使他们只能禁锢在某种对象性关系中,物的丧失,意味着对象性世界的丧失。人与对象性世界的关系既是限定在其占有中,也必然造成人的本质的萎缩,关系的绝对贫因。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私有制已把我们变得如此愚昧和单纯,每一个对象,只有当他们为我们所有,也就是当它作为资本为我们存在,或者被我们直接地占有,吃、喝、穿戴、被我们所居住等等,简言之被我们所使用时,才是我们的”,“一切肉体和精神的感觉为这一切感觉的简单异化即拥有感所代替”。换言之,在不发生占有关系的世界中,也就产生不出任何肉体和精神感觉。原本是丰富的对象性世界遭到人的阉割。另一方面,这种11存在方式又造成了社会关系的异化。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封闭与对抗,表现为类的本质力量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也就不能为人们普遍地、充分地享用;利害的冲突,又使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理解与沟通难以实现。类意识发育受阻,人不能自觉地进入世界历史的进程并推动其前进。正是单子式个人的生存状态导致迄今为止世界历史性个人只能以一种异化的方式处于缓慢的发展进程中。到了当代,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的生存型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也在加速形成。首先,人类的生产实践已经日益趋向于全球型、复杂系统型。这种类型的生产要求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开展,从地方性的发展走向世界性的发展,各种局部的生产活动也在国际性的分工协作之中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依赖结成为一个整体,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有人所形容的“整个地球俨然成了一个大工厂”。这种生产实践格局的改变,是人的生存状态的根本性改变。在这种新的实践格局中,“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促使生存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论是其自愿与否都要走进世界历史成为世界历史性存在。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历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