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一次考编培训,一位前辈对我说,她在一次教育实习的汇报课中的一个细节让她的“师傅”对她将来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添了几分自信与肯定。这个细节也许在很多老师特别是经验、阅历丰富的老教师看来不值一提,因为他们早就习惯成自然。但对刚刚工作不久的新教师来说,或许能引人深思,那便是板书的时候,一边写一边说,不让课堂气氛凝滞,不只让学生处于观望状态。教学基本功,这一概念似乎是具体的、有形的。这,不知能否称之为一种“无形”的教学基本功。近几日,拜读了老师们的优秀作业,受益匪浅。但我认为,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对学生的关注程度最能体现他们教学功底与自身素养。比如备课,刚刚走上讲台的我们,往往会把教材配套《教师指导用书》《特级教案》作为很重要的一手资料,有时甚至完全依赖《特级教案》,往往忽略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状态和课文本身。这样很容易酿成“低效课堂”。有的公开课,一些年轻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近乎完美,会综合各种网上参考教案,也会向身边的很多同事请教,可结果却是这堂课自己却比平时更难控制。《特级教案》是一本懒人书,失去了对学生的差异性的分析,对教材本身的钻研,教学就会事倍功半。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关注全体学生。我在教学一年级的拼音字母ZCS的发音的时候,有两个女生总将它们与卷舌音zhchsh混淆,我便一遍又一遍的用手势演示,让她们一次又一次的读,并用“老师相信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来鼓励她们。低年级的学生,朗读、写字、答问时出现错误时,教师除了纠错指正,更应该落实学生是否真正改进了。这样可能费时,可实际上比起课后再去不断的强调效果还好些。学习音序查字法,当我把大写字母写在黑板上时,有几个学生大声的喊着“老师,写错了,写错了”,因为他们第一次接触大写,不明白有些字母手写体和印刷体细微的差别,这时候,不能忽视学生的“好胜心”,要耐心的为他们解释,并对他们观察仔细、一丝不苟的态度进行高度的赞扬。课堂上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很多方面,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好的教育,也许就是这个班级——这群孩子——这位老师。课后,教师还要关注孩子的作业习惯、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心理状况等,用不同的“爱”浇灌不同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