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词这种新的艺术形式。2.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3.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有很大的不同。4.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和雪不同的品性和精神。教学重难点:1.初步了解词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2.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课时一一、导入:在中国有一种植物,它倍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它开在三九、走时春来,它的名字叫……下面我们一睹梅花的风采。(播放多媒体课件)看完后梅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独特感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对梅花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赞美梅花的词,作者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毛泽东。二、内容理解:听朗诵,课件交代时代背景(一)学习词的上半部分:(课件朗读)1.首先,体会词中梅花的生活环境。朗读词的上阕,体会一下在恶劣的环境下梅花留给你什么印象?板书:(勇敢、豪迈……)2.推选两位两名同学朗读。思考:一种环境造就一种性格,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具有什么性格?(二)学习词的下半部分。1.朗读两首词的下半部分,画出能够表明他们对春天态度?2.作者往往借景抒情、借物言志,从描写的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梅花怎样的性格,作者怎样的情怀?香如故——高傲从中笑——豪迈、谦虚……思考:为什么会香如故、从中笑的区别?三、情感分析:毛泽东眼中的情景:风风雨雨把春天送走,满天飞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坚冰,仍有缀满梅花的美丽枝条。虽美好却不与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来预报,等鲜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不同时代,人们赋予了梅花的不同的品质,但唯一不变的是人们梅花的喜爱和对真善美四、作业课时2一、导入:1、背景简介: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2、关于体裁和题目的简介:教师点拨、明确: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二、教师点拨,师生合作,领悟诗歌内容:(一)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2、学生自由读课文。3、学生齐读:要求:(1)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2)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二)篇章分析: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拨。[来源:学科网]1、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要点点拨: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2、上阕写的什么地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并谈谈你的理解。要点点拨: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第1层概括写,从开头到“万里雪飘”。开门见山,气势磅礴。“千里”“万里”极言地域之广,“冰封”“雪飘”一动一静,极写严寒之烈,描绘出我国北方雄浑壮阔、银妆玉砌的雪景。第2层具体写,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雪中远眺,“望”字领起下文。由“静”到“动”,暗示大地主人的斗争精神。第3层想象写,从“须晴日”到上阕结束。想象等到放晴的日子,景色就更加妍丽动人了!(教师小结:上阕北方写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3、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