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一、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如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和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天京事变、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中外发动势力开始相互勾结,天京失陷等。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等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辨析力,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斗争的规模巨大的场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三、学情分析:我校本届高一学生初中对本课内容有一定了解,但历史基础参次不齐,尤其学习历史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本课涉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认识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较难理解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2、教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五、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太平天国运动时1851----1864年在中国南方大地上发生的一次农民战争,其规模巨大、影响深远,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场运动是怎么发生的,中间经历1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场景,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教训,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习新课:1、根据问题案设计问题看书学生回答:(1)、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因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通过上述材料,你可以看出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战费和赔款负担沉重,吏治腐败,人民困苦;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人民灾难更重;)(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有人认为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种看法正确吗?为什么?二者分别反映了哪部分人的最迫切愿望?(3)、《资政新篇有哪些进步性?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此方案本身是具有进步性的,但在客观上限于当时的战争环境和农民作为小生产者自身落后的条件;主观上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并没有实行)(4)、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主观方面: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方面:统治阶级的镇压)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太平天国有哪些时代新特点?(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性;利用外来宗教发动起义)2、教师讲解:如何评价天朝天亩制度?(1)、革命性: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2)、空想性:平分土地是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的,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社会关系上的平等要求随着太平天国政权逐渐的封建化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建立也成为了泡影。(3)、落后性:此纲领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它主张废除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经济和国内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结果:没有真正实行过。在局部地区实行。)3、课堂训练:(1)、导致太平天国兴起的最主要原因是:A、阶级矛盾激化B、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C、自然灾害严重D、洪秀全的组织发动2(2)、前期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后期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