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课改交流之一----当前要把握住课改的“四个走向”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我县已经推行了五个年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变化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始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有了显著改变,教学目标的复合性增强了,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得到了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得到了强化。教师的教学方法更趋于实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的素质普遍得到提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处于新的建构之中。但是推进过程中我们也感觉到课改发展不够平衡,新课改实施依然任重而道远。经过课改初期运动式的广泛宣传和全员培训的“热闹”后,课改渐趋“冷清”:教育行政的领导也不再逢会必讲课改,校长也不再言必课改,学校“课堂还是那个课堂,考试还是那个考试”,这固然反映了课改的一种进步:从最初的“热闹”渐渐走向“理性”,但的确也表明课改的深入与持久尚需更有力的推动、更清晰的思路、更有效的载体和更具体的项目。在面上有四个基本走向需要我们准确把握:一是课改从行政推动向学校自动转变。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革命,必将引起教育体制和教育形式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在课改的初期,作为当时基础教育的核心工作,的确需要行政的深入参与,依靠行政的力量予以强势推动,因此,初期的运动式的宣传和动员,全员式的培训与考核是必须的,但课改实施的主体是学校,最后落脚点在教师的教学上,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上。在课改全面铺开,新课程方案全面实施后,学校要逐步成为课改的主动者、推进者,根据课程改革的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有创造性地推进课程改革。每一所学校要确实把课改当成发展自己的一次良机,以课改理念为指导,使学校在课改中发展,让教师在课改中成长,让学生沐浴课改的阳光,我们要牢记,坚持课改就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二是课改从理念的宣传向行动研究的转变。在课改初期,宣传课改理念,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从思想观念入手,为课改的推进打下理论基础,但目前课改已是全面实施,课改的重点必然转移到对实施过程遇到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上,以行动研究的策略推进课改。三是课改从统一动作向特色形成转变。在课改初期,根据有关课改要求及统一布置,扎实做好“规定动作”,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十分必须的,因为这是开展课改的基础。但如果仅仅停留和满足于“规定动作”是很不够的,各地各学校的情况不同,现实基础不一,课改也应是因地制宜,需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做一些“自选动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22的改革,进而形成本地本校的课改“特色”。四是课改从应景应付向制度构建转变。在课改初期,由于对课改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一,在未获得统一的情况下,根据统一部署,“被动”地推进课改,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改革,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课改的推进,对课改的认识和理解的加深,起始性基础性课改工作基本完成后,学校应及时将课改的重点转到制度的构建上来,根据课改的理念和改革的设想,从制度的层面加以改革和规范,使课改得以可持续地推进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