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区关于推进山地旅游的调研报告近年来,钟山区依托各种山体、水体、气候等自然环境,注重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等人文资源的融入,按照建设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大力发展山地旅游,倾力打造旅游城市,旅游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我区第三产业龙头和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十二五”期间,旅游总人数达215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98.59亿元,比“十一五”期间累计增长224.84%。一、主要做法(一)注重基础先行,增强山地旅游“竞争力”。一是抓景区景点建设。围绕构建“现代都市—精品景区—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健康旅游—生态产业”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先后投入资金40余亿元,倾力打造水城古镇、梅花山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区、月照养生谷、大河现代都市农业园、韭菜坪、三湖三池等景区景点。二是抓旅游路网建设。围绕形成市区“旅游经济圈”,把全区旅游景点“串点成线”的目标,投入近6.2亿元实施了灵山寺环寺公路及联络线工程、梅花山景区公路、东明路、月照养生谷旅游环线、大湾至韭菜坪旅游公路等景区公路项目,投资近4.3亿元修建下扒瓦到大河旅游公路,打通了月照养生谷与大河堡景区链接通道。同时加快了农村通组公路和村际断头路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240余公里通村公路,打造旅游快捷线和循环网。三是抓配套设施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科技、文化”等旅游要素,完善旅游功能配套,提高城乡服务水平,辖区现有旅行社22家、星级酒店2家,床位31514张,乡村旅游村寨15个,挂星农家乐38户,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强力打造城市功能服务,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消费环境。(二)注重文化植入,提升山地旅游“生命力”。将文化之“魂”融入旅游之“体”,丰富山地旅游内涵,打造旅游文化精品,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42%。一是融合三线文化。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建成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与国家级媒体合作,拍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三线》,大力弘扬“三线精神”。二是融合民族宗教文化。多层次融合和包装民俗文化资源,申报了一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彝族铃铛舞、“四月八”苗族文化节等旅游民族文化品牌;积极实施了灵山寺、观音阁等宗教文化旅游项目,不断丰富山地文化旅游元素。三是融合农耕文化。实施中国农耕文化历史(凉都国学馆)博览园项目,将中国历史文化和休闲旅游进行有机的结合,打造六盘水市的休闲度假产品。(三)注重产业融合,强化山地旅游“聚合力”。一是旅游与农业同体。围绕农旅一体,走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与休闲旅游观光相结合的农旅发展之路,打造大河堡、月照养身谷等农旅融合“新样板”;引入30余种现代农业科技种植技术,极力打造农业科普基地,提升了农业的观光品质和农产品附加值。二是旅游与体育同步。充分发挥气候、亚高原山地户外运动条件优越的优势,积极推进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金牌赛事、自行车挑战赛、中国凉都定向越野赛、凉都六盘水城市公益徒步等文体赛事品牌,吸引了近30万次群众参与,成为钟山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山地户外运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三是旅游与健康同行。围绕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走好山地特色健康旅游路。依托红豆杉基地,打造“紫杉”品牌;加快推进水月园区中药材市场、养生养老综合体、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等项目建设,打造凉都医药保健生态园;加快推进农村幸福院、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及康体养老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凉都养老产业发展。(四)注重民生改善,扩大山地旅游“辐射力”。一是促进城市靓丽转身。加强凤池、白鹤公园等城市广场、公园的改造提升;实施城区可视山体绿化工程,推动城乡一体绿化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将景区、旅行社、旅游车队、酒店、特色美食、气象等要素纳入智慧旅游平台,展示“贵州屋脊·中国凉都”良好形象,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山地旅游产业扶贫的聚集作用,通过景区建设,带动贫困地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广泛参与景区开发,有效助推其脱贫致富;依托景区开发,大力实施“一户一技”培训工程,帮助、引导周边群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