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解析为学科网名师解析团队原创,授权学科网独家使用,如有盗用,依法追责!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01.(2015年山东卷文综13)《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答案】C【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春秋时期诸子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分析与掌握,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对诸子思想特点的认识与掌握。依据所学分析选项,“兼爱尚贤”是墨家的主张;“主权在民”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以民为本”是儒家的主张,体现了题干内容“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的要求;“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主张。02.(2015年安徽卷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故选A。【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名师解读,权威剖析,独家奉献,打造不一样的高考!2【名师点睛】本题以情景史料的方式命题,角度比较新颖,突显了高考试题的人文化的特点,重在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能够高效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首先通过阅读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然后结合已学知识综合判断即可。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需要考生加强在史料解读方面的训练,不断总结归纳,提升解题的能力。03.(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战国中后期”、“最能体现”,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学思想,C项“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儒学思想,D项“选贤举能”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三个选项都没有体现题干“思想领域融合”。进一步可知,“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即体现儒家与法家观点相融合,符合题干“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主张【名师点睛】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作为切入点,考向把握准确。百家争鸣前期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而儒法合流成为战国中后期(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此时期的总体特征)一个基本的思想融合趋势。本题考向明确,题目简单,但涉及范围广(必修一、三与选修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文化”兼顾考查),考点较细,具体考查荀子的思想主张。平时在复习中要加强对春秋战国时期相关重要史实的把握,注重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04.(2015年海南卷历史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答案】B【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名师点睛】解答相同之处或共通之处类的题目,注意运用排除法,把选项中确定的只符合其中之一的、二者都不符合的排除掉。另外,比较二者的共通之处,要抓住比较问题的角度。复习诸子百家思想,要注意总结儒名师解读,权威剖析,独家奉献,打造不一样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