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暗语”传情——浅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技巧作者:冯杏英单位:广州市南沙区石基小学征文题材:德育论文电话:34911638写作时间:2013年4月2012年东涌镇德育论文征文“暗语”传情——浅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技巧下午上班刚到课室,就听到:“老师,陈志盛在校内骑单车,被值周生扣了我们班一分!”我一听火冒三丈。今天是星期五,我们班已经几周没有挂流动红旗了,这周好不容易熬到星期五,还要被扣了一分,想到这些我更是怒火难平。这时,志盛回来了。我堵住他的去路,怒不可遏地质问道:“你刚才是不是在学校内骑单车?”他满不在乎地说:“不是!我是推着单车跑,哪里是骑单车!”竟然还反驳,我越听越生气。于是,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毫不客气地斥责他:“你让班扣了分就是不对!还狡辩!”同学们也在一旁不停的指责他,表示对他的不满。平日怎么批评也不哭的他,这回眼泪却像断了线的珠子不住地落在地上。此时的我,看到他哭了,才稍稍消了一点气。往后的几天里,学习本来就差的他,上课几乎天天挨批评,而且还经常和批评他的老师较劲,老师说一句,他顶一句。每天的作业就更是字迹潦草,错误连篇了。后来我静下心思考:为什么越批评他,他越犯错呢?哪我应该施以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他转变呢?由于我当时没有冷静的思考,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导致对学生出言过激,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使他产生了逆反心理。高压之下独木难荫,难道此时除了暴躁、批评之外,就别无它法了吗?难道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只有采用这种“黑色批评”吗?难道批评不能是“绿色”的吗?现在人们要吃“绿色食品”,买“绿色家具”、进行“绿色装修”、走“绿色通道”、建设“绿色社区”、使用“绿色手机”……所以批评可以是绿色的,而且更应该是绿色的。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并自觉设立目标,争取进步。一、宽容,引发自我批评批评孩子的错误,在特定环境下,宽容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宽容就像人们在重压之后,走进满眼绿色、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一样,让人舒畅,而它也从不吝惜自己的绿色;宽容就像春天一样,给大地以湿润,给空气以芬芳,给生活以智慧,给童心以成长。作为教师应该用这样博大的胸怀和境界,包容和谅解孩子的错误,使学生越上新台阶。及时的反思让我猛然醒悟:以“宽容”给志盛一个台阶下,让自己走出教育困境,同时挽回他的自尊心,因为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于是我利用总结“规范评比”的时间,又一次提起了那天的事。我用平和的语气说:“本周志盛让我们班扣了一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了他。”说到这里,同学们用奇异的眼光看着我,志盛也高高的仰起小脸,聚精会神地听着。“作为你们的老师,我为那天做出的不理智行为而感到很内疚,希望志盛和同学们能够谅解。志盛你能原谅老师吗?”此时班内鸦雀无声。我微笑地走到他身边抚摸着他的头。他被感动得急忙回答:“能!老师我不该在校内推着单车跑,是我的错,我影响了班的声誉,您能原谅我吗?”我激动得不住地点头说:“当然能,知错就改你还是个好孩子!”我用真诚的道歉和真心的爱护“宽容”了志盛,维护了他的自尊,使他走出了心灵的阴影,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激发他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教育,使我们师生达到心与心的交融。所以,宽容的师爱不仅能走入学生的心灵,使其“亲其师,信其道”,而且通过老师的自我批评,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学生心灵上绽开希望之花。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给孩子的机会只有下一次,而没有最后一次。二、深入心灵,进行“绿色”批评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对待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心浮气躁,不能指望一次教育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待志盛这样的孩子,更应该做到常抓不懈。基于志盛课上的表现,看来还是要批评他,但不是像上次一样的批评,我变换了一种批评的方式——“绿色批评”。所谓“绿色批评”就是批评时要讲究艺术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让孩子既能接受,又利于改正。1、语言暗示批评批评不一定是正面地直接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这样做既伤害学生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