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学设计作者:程斌工作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大官山小学邮编:241000联系电话:13085539988电子邮箱whchengbin@126.com一、教学内容: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第2课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教科版《科学》四下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的第二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在课程标准中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层面。本课是在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已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和描述岩石的特点,能根据一定的特点对岩石进行简单的分类。在此基础上,本课是进一步观察岩石,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借助工具和实验)来观察岩石,初步认识常见的几种岩石的显著特征,并利用这些显著的特征,根据资料对岩石进行识别,分析颗粒组成进一步鉴别岩石的种类。初步了解构成岩石的颗粒,为第三课“岩石的组成”打下学习基础。本课教材共3页,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进一步观察岩石。第二部分怎样识别它们。本课在观察上,不再只停留在颜色、光滑还是粗糙、是否透明等这些常见的物质属性方面,而是要进一步从岩石的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观察。这是由于岩石是在各种不同地质条件作用下产生的,是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构成的,由矿物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通过本课教学,不仅认识这几种岩石的特性,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这将为今后理解岩石的特性和成因之间的关系奠定一定的基础。2、学情分析:知识储备: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岩石已有一定了解,特别是在颜色、花纹、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能力水平:学生已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和描述岩石的特点,能根据一定的特点对岩石进行简单的分类。认知特点:四年级的学生从认知发展上处于具体操作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借助工具和实验来观察岩石会非常感兴趣,有助于本课的学习,但这一时期的学生在观察方面处于表象观察向深度观察的转变期,观察中他们并不关心岩石的显著特征,特别是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岩石,对学生而言可能会比较困难。3、教学方法梳理:《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一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从教学内容来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记录几种岩石的特征,难点是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它们。本节课围绕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进一步观察岩石。对页岩、板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砂岩、花岗岩等几种常见的岩石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以了解岩石的结构和构造为主要的观察目的,通过新的观察方法和简单的实验,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二是识别岩石。要求学生在进一步观察岩石的基础上,综合概括不同编号岩石的显著特征,并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对照岩石资料来识别岩石,最后验证自己的判断。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观察又不适合大步子、粗线条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1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虽然比较多,但教学期望往往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仍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三、设计思路和理论依据:设计思路:本节课我将学生定位于观察者和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用装有6块编了序号的岩石标本的布袋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让学生看、摸、闻等方式,唤起学生对一些常用观察方法的回忆。在此基础上,介绍新的观察方法:学习使用稀盐酸,以完成对岩石观察方法的引领。在随后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便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场景,围绕“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这个课题,由浅入深,分别设计了三个探究环节,“探究岩石特征”、“识别岩石种类和名称”、“游戏:送岩石回家”,取材简单、结构严谨,逻辑线索清晰。整节课紧紧围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科学研究习惯为中心,以使用多样的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为主线,通过观察收集岩石的显著特征,再根据岩石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