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羁旅行役诗鉴赏【学习目标】1.把握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常见命题角度。2.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一、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抒发的往往是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一、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比如:•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二、常见意象•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鹃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1.(2006江苏)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间题。(8分)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诚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20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