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四个协同打造人才高地我们已经进入众创时代,层出不穷的创业创新活动正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资本投入无形化、经济结构服务化、技术智能化和创新全员化的特征越来越凸显。而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提升创业创新水平,关键是要激发人才这一核心要素,使各种资源围绕人才转。实践表明,一个创业创新人才往往可以带出一个创业创新团队,创造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在创业创新人才总体稀缺、对人才争抢的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建设人才强省,发挥人才效应,必须突破旧思维约束,制定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等政策,尤其要坚持“四个协同”,激发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力。坚持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协同作用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资源,促进人才、科技、资本的快速结合和高度融合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在促进创新要素融合方面具有引导作用,在营造综合发展环境、降低创业成本中具有保障作用。因此,要找准与市场的契合点,建立多方协同参与的模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人才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一是建立“人才+项目”相结合的财政支持机制。发挥政策引导和环境营造的作用,建构有效服务和支持人才创业的资金体系,促进人才、科技、资本有效融合。二是设立政府公共猎头机构或特别工作小组。建立海外高端人才联络站,在全球搜索、关注、接触、引进具有战略意义和“全球领军”作用的顶尖人才。三是建立各专业领域的高级人才数据库,为储备海外高层次人才奠定良好基础。利用市场机制引进人才。一是借助人力资源产业园选才。建设集人力资源战略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才测评、培训、招聘、派遣、猎头等全方位服务的专业化人力资源产业园区,按产业需求对接人才中介服务,促进人力资源相关产业集聚。二是借助专业中介机构选才。开展高端人才引进项目外包服务,提高引才效率。也可以委托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机构推荐海内外人才,并委托代为人才创业提供服务支撑。对中介机构引进的人才按人才绩效评价进行打分,给予相应的经费奖励。三是借助海外机构选才。通过海外侨胞团队机构、欧美同学会、全球性行业专业协会、驻外使领馆教育参赞机构等,与海外人才建立经常性联络渠道和机制。发挥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采取定制化培养、专业定向吸纳等措施,大规模吸引、集聚产业上下游的专业化人力资源,强化企业发展支撑。推动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采取委托、联合、进修、聘请教授等形式开展培训,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训面向企业技术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鼓励企业外包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坚持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协同提升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文盲率为5.62%,与全国文盲率的差距比十年前扩大1.2个百分点。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存在某种程度的倒退。由此可见,人才结构的优化是提升产业结构的能动力量;反过来讲,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样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人才结构,推动人才结构逐步合理化。因此,要紧扣创业创新这条主线,使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协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提高环境保护、能源绩效、资源利用等门槛,加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及落后产能关停力度,避免陷入“原地升级”或“就地转型”的怪圈。同时,把牢投资关口,形成产业筛选机制,压缩大规模投资所驱动的劳动密集型就业空间。通过不断降低低端产业比重,以及实行分层、分类、有梯度的外来人口积分制,把有限的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提供给创业创新人才。大力发展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新常态的形势下,通过制度供给,激发全社会包括研发投入在内的创新投入,加大创意设计、技术经营、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专业服务、人员培训、品牌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投入。大力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新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个能够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现代大产业。把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作为重点,推进“互联网+”行动。特别是鼓励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支持按需定制和柔性生产的技术创新,支持基于知识产权的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产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