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专制主义的强化★“法令出一”——皇帝制度★君权与相权——相权的削弱二、中央集权的加强★行省的设置——地方行政体制变化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补充★选官制度的变化★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法令出一”——皇帝制度历代都以维护皇权、服务皇帝为基本原则。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影响具随意性独断性,影响政治决策的合理性弊端皇帝集全国行政、司法、军事于一身特征阅读完成读史有感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情况表:姓名离职原因任职时间窦婴免职1年又2月许昌免职3年又8月田蚡去世3年又9月薛泽免职7年又6月公孙弘去世2年又4月李蔡畏罪自杀3年严青翟畏罪自杀2年又10月赵周下狱死2年又7月石庆去世8年又3月公孙贺下狱死12年又2月刘屈氂下狱腰斩1年又2月田千秋(汉昭帝时去世)2年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其中除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之外,有4人被免职,2人畏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秦西汉宋代君权不断强化,相权逐渐分散和削弱。隋唐(三公九卿)(频繁换相;中外朝制)(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趋势(三省六部制)君权与相权——相权的削弱元朝(沿用宋制)汉武帝时中外朝制度皇帝提拔的人才亲信的将领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中朝外朝有事上报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吏吏部部户户部部礼礼部部兵兵部部刑刑部部工工部部尚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门下省皇帝皇帝中书省中书省(决策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执行机构)(审核机构)(审核机构)隋唐三省六部制特点: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政事堂秦汉---元朝地方行政的设置概况行省的设置县州府路行省元县州路宋县州道唐县郡秦汉地方行政体制朝代元代的行省台湾:澎湖巡检司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趋势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朝:中央和地方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1、秦朝:中央和地方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官员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2、汉朝:2、汉朝:地方——刺史监察地方政治地方——刺史监察地方政治中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中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3、历代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3、历代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台、都察院而且其权力越来越大。4、评价:一定程度规范执政;实际效能4、评价:一定程度规范执政;实际效能有限有限特点实行时间科举制察举制世官制选官制度1、概况先秦时期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至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2、建立选官制度的目的强化专制统治,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材料1《后汉书·许荆传》所记荆之祖八武被举孝廉,欲令两弟成名,便“共割财产,以为三分,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这样,他的两个弟弟以克让之名并得选举。其后武(八武)遂会宗亲,当众宣布使两个弟弟成名的本意,并把自己“理产所增三倍于前”的财产,“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于是也就获得更大的声誉。材料2《魏书·阳尼传》记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守,还未到任就“坐为中正时受乡人财货免官”。与阳尼同时的并州中正房坚,举人任官时,居然把自己的儿子也推举出来。另如洪寔“为魏郡邑中正,嗜酒好色,行无检”。如此之人做中正,怎能指望他会品评出优秀人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