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护执政的社会基础看保持党的先进性按我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这一点应该理直气壮地讲,因为共产党长期执政有一个崇高的目标,这就是富民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实现长期执政,最重要的是维护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看来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事情:制度、体制、工作机制的健全、建立和实施问题;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问题。前者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建设;后者是基础性、关键性的建设,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从维护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出发,保持党的先进性有以下几个突出任务。一、讲民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落到实处执政党的最大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80多年前列宁就这么告诫执政的共产党人。我们现在的决议上也写得很好:同人民群众建立“血肉联系”。但怎么做到是个很大很难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冷静而勇敢地估量一下现实的党群关系状况,特别要从体制和工作机制上正视问题。苏联东欧执政党丧权亡党的历史告诉我们,离开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讲坚持党的领导,必然会因削弱社会主义民主而毁掉党的执政基础。这里关键问题是干部的任用制度。苏联模式的弊病就是用自上而下的普遍的干部委任制度使民主制度(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罢免)流于形式。在这种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阶层(干部阶层)很容易变成官僚特权阶层。他们在对老百姓进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但实际上他们早已在经济地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感情上同广大人民群众拉开了距离,甚至是格格不入了。这是这些执政党丧失先进性的集中表现。有些人喜欢说“信仰危机”、“信任危机”。应该承认,这种“危机”在历史上一再出现。但“危机”从何而来呢。常常有错觉,以为问题在于民众。其实,问题往往出在某些党的第1页共4页领导干部背离了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原则。了解中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应该看到这一点。80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反复提示人们,干群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对经常出现、有时很尖锐的矛盾。这是一对体制性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关键环节是各级真正掌握政权的党的领导干部要由人民通过一定的程序和形式来认可。老百姓不支持你,你怎么能代表党去领导他们呢。一些地方试行“两票制”的做法应积极支持并逐步推广,切实把“党管”(干部)同民选、“民监”(民主监督)结合起来,从制度上消除“人民不要党要”的矛盾现象,真正消除暗箱操作行为。二、讲社会公平,尽力维护“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没有社会公平就没有社会主义,忽视社会公平就会把党的执政地位置于危机的境地。中国共产党是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她之所以是先进的政党,中国人民之所以拥护共产党领导,就是因为她确实代表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打破平均主义中,正确地强调效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今后也仍然要在防止两极分化的“度”中承认差别的存在)时,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中国社会形成一个很大的“弱势群体”。这个群体曾经是共产党执政的最重要的社会基础,今后仍将是共产党执政社会基础的主要部分。不注重社会公平,就等于丢掉共产党的先进性,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就会削弱以至于丧失。在当今中国,讲社会公平,必然要把眼光转到“弱势群体”身上。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仍然爱贫怕富、恐富、搞平均主义,是一种社会不公;反之,嫌贫爱富、傍富、媚富,使不法致富、为富不仁者富上加富更是社会不公。造成今天社会不公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国情——人口多,家底薄;二是体制上长期没有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三第2页共4页是社会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的变革使处于夕阳产业从业者部分人下岗,落入弱势群体中;四是少数干部为官不正,一些企业主为富不仁,他们的巧取豪夺、明榨暗偷,使得部分民众的处境不仅不能改善,甚至恶化了。实行社会公平原则,第一还是要靠发展。首先是要把蛋糕做大,然后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