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局工作总结及工作设想(一)提升产业地位,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明确提出把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龙头做大做强,积极解决制约全市旅游发展中的政府投入、执法机构、景区管理体制等重大问题,对促进全市旅游事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县区发展旅游热情空前高涨,竞相开发旅游资源。市相关部门对旅游产业地位认识得到提升,积极支持旅游业发展。全市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二)扩大行业规模,旅游产业形象得到有效提升一年来,新增具一定规模的旅游经营单位45家,目前全市旅游经营单位达到227家,其中旅行社50家,国家3a级以上景区7家,国家工业、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取得《导游员资格证》人员达500多人,全市旅游从业人数6.3万人。“清代王朝发祥地、北方山水魅力城”城市旅游形象得到普遍认同,旅游已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城市转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三)狠抓项目建设,旅游产品结构得到明显优化20*年共开发完善具一定规模的旅游项目11个,投资金额超过6亿元。精品项目日臻完善。红河峡谷漂流经过不断规范完善,综合接待能力大幅提高,并成功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今年全面完成了游船码头、餐饮设施、洗浴服务设施的完善,市政府扶持的1.3万平方米停车场及道路安保工程已经竣工交付使用。皇家极地海洋世界项目开发获得极大成功,继一期极地馆投入使用取得较好效益后,二期工程世纪丛林如期完工并倍受游客青睐,表演剧场等接续项目正在建设当中。重点项目不断推进。三块石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游人数量逐年上升,对周边度假村及农庄起到了较强的辐射效应,今年政府扶持的北部景区道路改造工程基本完成;萨尔浒风景区规划已经形成,今年政府重点扶持的努尔哈赤雕像修复工作已完成,烟雨楼、邀月亭修缮工程将于年底前完成第1页共8页全部拆除工作,明年5月份竣工并向游人开放;猴石森林公园转制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投资2000万元进行了宗教、娱乐项目及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岗山风景区完成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山门的建设;红色旅游、宗教旅游等项目也得到了有效完善。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政府1000万元旅游专项配套资金的注入,引起了各县区及相关景区的极大关注,带来了6000万元各类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开发迈出了较大的步子,提高了项目品位,完善了景区功能,特别是红河峡谷漂流、皇家极地海洋世界等经典旅游项目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提高了我市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我市旅游产品已由过去的单一观光型向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复合型转变,形成了清前史和满族民俗等4个重点旅游区域和启运之旅、生态之旅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旅游精品体系初具雏形。(四)加强宣传推介,旅游市场得到迅速拓展20*年,全市旅游宣传工作以基础客源市场为主攻方向,开展了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促销活动,大力度宣传推介我市重点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在辽宁《第一时间》进行了为期一个月、《新北方》三个月、《娱乐频道》三个月的集中广告宣传,在沈阳及市内首次设立大型旅游广告牌14块,在《辽沈晚报》、《*晚报》、《游客》等报刊杂志上进行广泛宣传,在省内外引起较大反响,收到较好宣传效果;组织全市重点景区、旅行社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及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并连续两年获得东博会最佳展台奖和最佳组织奖;组织县区及旅游企业前往长春、四平及省内七城市进行旅游大篷车巡展;进一步完善落实《*市对域内外旅行社奖励政策》,受到域内外旅行社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通过旅行商大会、媒体采风、“五一”、“十一”黄金周十八项系列活动等,使来抚游人数量持续上升,旅游市场日益繁荣。目前经营我市旅游线路的域外旅行社已达到210家,域内旅行社也将市内游作为主要业务,地接量逐年上升。我市已成为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旅游功能不断完善第2页共8页以完善基础设施及重点景区配套工程为重点,着力完善旅游标识系统。今年市政府投入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