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光的色散》说课稿安阳县永和三中楚淑霞一、概述1.课名是《光的色散》,是初中八年级的一堂物理课。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5分钟。3.《光的色散》一课以形象的实例,讲述了光的色散现象;颜料三原色与光的三原光混合原理的不同。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2、了解透明体的颜色由它能通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体由于它们对不同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不同,所以看上去有不同的颜色.3、认识三原色,在此基础上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的色散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归纳的能力。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学生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了解和课前调查而做出的。1、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比较有上进心,学习态度较为端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2、光的色散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片面或错误的观点。所以在教学中除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认知外,还要注意在克服学生思维障碍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重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多媒体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四、教学策略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直观演示实验、学生小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1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参与,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从实验中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五、资源1、本节课是在多媒体教室中完成的。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物理八年级教材。六、教学过程进行新课:(一)、光的色散现象1、自己看教材64页的交流讨论并做实验进行讨论。2、学生阅读教材64页的试验探究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进一步证明太阳光可以分解成那七种颜色的光。3、学生阅读教材65页上面正文部分,讨论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二)、色光的混合1、学生阅读教材65页正文第二段至本页末。并讨论以下问题:(1)、光的三基色是?红+绿=?(黄)红+蓝=?(品红)绿+蓝=?青(靛)红+绿+蓝=?(白)(2)、讨论生活中电影、电视的艳丽画面是由什么光合成的?(三)、物体的颜色学生阅读教材66页并讨论以下问题:1、不同物体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是什么?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四)、颜料的混合1、小组实验:颜料三原色红、黄、蓝(品红、黄、青)。品红+黄=红品红+青=蓝黄+青=绿颜料的三原色混合成黑色。2、绘画时用三原色就可以调出大部分色彩。3、实验探究:色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不同。色光——红、绿、蓝——白光颜料——红、黄、蓝——黑色4、演示: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也不同。(五)、学生小结1、色散。2、色光的三基色与颜料的三原色。3、物体的颜色与什么有关?4、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5、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2作业:(4号和5号学生全做;第3题1、2、3号学生选做)1、、、三种色光混合产生各种色光,把这三种色光叫做。小华要画出五颜六色的图画,他的调色板中最少要有、、三种颜色。这说明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是的(填“相同”或“不同”)。2、透过蓝色的透光玻璃,进行下列观察,结果是()A.观察黄色物体,呈现绿色B.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