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二、建立概念1.得出面积的意义。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课本封面、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板书:观察比较(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出示两组图形(见下图),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1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3)概括面积的意义。问: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4)运用“面积”这个术语,叙说比较常见物体大小的结果。2.认识面积单位。(1)设疑。①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即课本第71页下面的两个长方形,其实际大小分别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它们的大小。2②请学具来帮忙。给出三种学具(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让学生选择。③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最合理的方法。解决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2)认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信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正方形翻出反面的格子,只有9格,激起学生疑问。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启发学生说出解决方法。)(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标准不同,必须用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来侧量。)(3)带着问题自学课本。3问: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4)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并形成常用面积实际大小的观念。①.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②.同桌两人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③.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已画好练习本大小的格子),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5)、在讲台上画一个边长是一米的正方形,看看能站多少个同学。三、巩固概念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大约是2()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2000()一块橡皮擦面大约是9()电视机屏幕的面积是25()教室门宽约是()四、本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4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2.在研讨过程中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在探究和解决问题中,让学生感受到面积随处可见,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面积和面积单位概念的建立。三、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四、教学具准备电脑课件,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长正方形纸若干张。五、教学过程(一)面积概念的建立1.电脑演示:点—线—面的形成过程谈话: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朋友——出现活动的点。在数学里叫做“点”无数多的点,整齐的排成一列就变成了什么?——线无数的线堆积在一起就变成了什么?——面。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有面,例如:这是大屏幕的面(教师用手摸大屏幕的面)你能找到周围物体的面吗?2.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动画:面积的认识刚才同学们举例的书、铅笔盒、……我们统称为“物体”。(板书:物体)我们找的面是这些物体的什么面?——表面。(板书:表面)一起来看看数学书的表面(用手摸着封面),只有这一个吗?这两个表面摸起来有什么不同?看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板书:大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面积概念)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