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概念的引入和展开》教学反思学科:数学大庆市第十四中学陈建正弦概念的引入和展开本节课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正弦等三角函数概念产生的全过程,体会锐角与三角函数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好正弦等概念的意义,进而提高学生观察,猜想,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数学概念唯一的方法是引领学生实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同游泳一样,必须亲自到水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会“游泳”,同样要在“做数学”中学会数学,体验数学概念的意义,新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即过程教学)。正弦概念是初二学生不易掌握的重要数学概念,教学时采取让学生“做数学”的方式,在活动中逐步接近数学概念,通过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的引例教学,让学生画图,测量,计算,小组交流,分析,填表,归纳,充分展示概念产生的形成过程,这样做比较自然流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实录:师:前面我们一起探讨了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之间的重要关系,即勾股定理。今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研究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我们先看如下问题。问题;在Rt⊿ABC中,∠A=30°,每组(共分八组)按下列要求画出直角三角形,并观察所画图形有什么特征(同桌交流),最后填表进行计算。实验操作1表1:∠A=30°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第八组AC1㎝1.5㎝2㎝2.5㎝3㎝3.5㎝4㎝4.5㎝BCAB(注的值保留两个有效数字)。教师巡视1到2分钟师:同桌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明显的特征?生1:我与同桌画的三角形相似。师:不错!其他同学呢?请组长统一本组意见后,全班交流。(大家一起议论开来)生2:我们本组与旁边一组的三角形都相似师:全班每一个同学画的三角形都相似吗?生:(齐声)都相似!B1B3C3B2C2C1BAC师:为什么呢?生3:因为都是直角三角形!师:仅仅是因为直角这个条件吗?再想想!生4(补充):∠A=30°!师:这又是为什么呢?或者说你有什么方法证明他们相似?生4又说:用两个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来证明(其他学生都点头!)师: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填表并计算。教师再次巡视1到2分钟。师:就这些数值,你发现有什么规律?(沉默)这时可延时判断!生5:随着BC的增大,AC,BC也增大。师:对!AC,BC确实都在变化,且他们的变化趋势这位同学说的很正确!请再观察一下,有没有不变的量?生6:有,的值不变!师:很好!你看出了变中之变的规律,其他同学是否也有同感呢?为什么这个比值会相等呢?这时,学生情绪高涨,议论纷纷。生7:可用相似三角形来说明。师:同学们能理解他的意思吗?生(齐):能!师:请自己证一下。绝大多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并很快完成。师(及时收拢并小结):好,我们刚才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讨论了当∠A=30°时,三角形应该相似,即对应线段成比例,换句话说,的值不变!如果∠A的值不是30°,譬如说是50°呢?则这个比值是否仍然不变?学生陷入沉思。实验操作2表2:∠A=50°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第八组AB1㎝1.5㎝2㎝2.5㎝3㎝3.5㎝4㎝4.5㎝BC师:让我们再来画图探索一下吧!教师巡视。各组有组长上来填表。师:现在同学们画的三角形与刚才的是否相似?同桌的呢?生7:与刚才的不相似,但与生8画的相似。师:现在的这个比值不变吗?等于多少?生9:比值约为0.77。师:很好!比值不变,但与刚才的相比却又变了,这是为什么?你认为谁控制了这个结果?生9(片刻):与∠A的度数有关吧!学生普遍点头赞同。师:对,同学们的这种猜测有道理!也就是说,当这个锐角不同时,这比值也不同!这是怎样的一个比值呢(形式)?竟有如此不易被人发觉的规律?生10:师:只要有一个角度,就有唯一一个比值与之对应,是这样吗?这∠A与的比值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生(千呼万呼使出来):∠A函数。师:其实,我们的数学家早就发现了这一种重要的函数关系,为明确表示这一种关系,特别约定把这个比值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进一步验证,当∠A=70°时,师:猜猜看,这时的比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再试一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