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做字词批注。2、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学步骤:课前:交流《三国演义》的资料。一、导入: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做字词批注。二、批注提示:一读,标段落,画词语,特色词语集一起。画词语即画本课生字所带词语。特色词语包括成语、近义词、反义词……收集在课后空白车的锦囊里。二记,写部首,标音序,努力把字记一记。三查,上下文,互切磋,理解词语方法多。三、按批注提示进行字词批注,批注完后小组对照。5分钟四、检测:1、指名读词语:1分钟2、检测理解词语填空(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2分钟3、接受任务的保证书。如不能完成,愿意军法治罪。(军令状)近义词是嫉妒(羡慕嫉妒恨)反义词是赞赏、钦佩。(妒忌)丞相都督弓弩手一文一武一兵卒历史书籍去解读4、你认为哪些字难记,可以怎么记忆?(学生不说,我来指出)难记字:忌丞写一遍五、再读课文,正音。10分钟1、同桌检查读文。(每人一段)2、检查读文中第二、七、八、十自然段,指名读。六、默读课文,理清脉络。21、课文叙述顺序。(时间、空间、事情发展顺序)2、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1)如果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给文章分段,你准备怎么分?1-2,3-9,102)把经过分成两部分呢?3--5,6-9.3)概括每段段意。周瑜设计让诸葛亮短期造十万之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诸葛亮带鲁肃去曹营借箭。诸葛亮完成任务,周瑜自叹不如。4)用段意合并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七、句子批注,举例。1)过渡:文章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上他!”到底诸葛亮有何特别之处让东吴自恃甚高的大都督发出如此感叹呢?这篇文章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被称为经典之笔,那我们就从他们的对话开始品味。周瑜和诸葛亮的第一次对话: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1)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此时的周瑜和诸葛亮嘴上这样说,心里都在想什么呢这次对话时诸葛亮心里想:你是东吴的大都督,东吴军本就擅长水战。你经常操练水师,有此一问,必定有着其他的目的,我需小心应对。我从这里感受到诸葛亮虽不动声色,但已经开始想对策了。2)出示教师的批注,生读批注,思考:老师是怎样作批注的。生讨论:是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想法,体会人物性格特点。1)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对第二自然段进行批注,去体会诸葛亮的想法和他的性格特点。预设1、交流: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我的体会是:诸葛亮心想:现在你是主人,我是客人,在东吴你可谓左右逢源,却3让我来负责造箭,果然有阴谋。不过我也只能答应,主公派我来帮忙,我也不能让他们小看了我。从这里我看出了诸葛亮的沉着冷静,顾全大局。你能联系故事的背景来感受,真不错!预设2、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我的体会是:诸葛亮现在已经有了造箭的妙计,所以对周瑜的以军情紧急相逼不以为然。可见诸葛亮的谋略远在周瑜之上。周瑜以军情相逼,那可是要杀头的大事,诸葛亮依然沉着应对,果然机智。谁来读一读诸葛亮的话。“军令状”是什么?立下军令状的严重性诸葛亮知道吗?你能从周瑜的话中去替诸葛亮考虑他的处境,真不错。预设3、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我的体会是:诸葛亮把搬箭的时间、地点说得如此准确,必定心中已有了完美的计划。我在三国演义里看到的诸葛亮每次用计之前都是这样胸有成竹。指名读。你能从诸葛亮的语言中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