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认识动能和势能(一)蒙城县三义中学郑兆富教学目标1.了解能的概念,能的单位;2.知道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3.知道动能和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4..知道改变物体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经历“动能”和“重力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过程,体会实验探究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动能和势能变化过程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学重点1.建立动能、势能的概念2.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教学难点形成能的初步概念学情分析学生生活中接触的有关动、势能的实例较多,且课本图文并茂,学生通常对实验又感兴趣,因此,组织好学生实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分析本章以功的概念为基础,在第四节提出机械能的有关概念,及各种形式的能间可以相互转化,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动能、势能及影响因素,为机械能的转化做好铺垫。教学方法以实验、观察、合作、交流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实验器材会发射子弹的玩具手枪、斜槽水平槽组合体、质量不同的铁球几只、纸盒、重物木桩、细沙、橡皮筋、弹弓、弹簧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问:1.如果我用装有子弹的弹弓拉开对着你,你会害怕吗?(弹弓比划着)2.如果你的头顶吊着一个铅球,你会害怕吗?3.如果走在路上有一辆汽车高速向你驶来,你会害怕吗?学生讨论后,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什么是能1.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图13-19、讨论分析: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2)这些物体是否能够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3)从功的角度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4)开始讨论的三个问题,你为什么会怕?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出能量的概念。3.让学生列举具有能的实例,并从能否做功的角度分析、加深对能量的理解。4.引导学生总结: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具有能做功越多能越大5.介绍能的单位:焦耳(J)。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1.演示:1)用玩具手枪子弹射击泡沫塑料块;2)用口吹纸制风车转动。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观察课本图13-20、21,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因运动而具有能。总结得出动能概念。2.让学生举例说明常见的哪些物体具有动能?然后结合实例总结: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3.活动一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1)提出问题: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结合上述讨论进行猜想。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讨论用控制变量法。4)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指导学生按课本方法进行试验,并做好记录。4.讨论与结论:1)两次试验中,分别控制了哪些因素不变?哪些因素改变?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2)两次试验中,让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或不同高度滚下,目的是什么?3)为什么让小球推动纸盒?纸盒被推动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4)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填写在课本P57横线上。5)讨论P59“想一想”。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1..回顾讨论引入问题1、2,为什么会怕铅球落下,子弹击出?结合课本图13-25,引导学生建立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概念。问:1)被举高的重锤具有能量吗?为什么?2)变形的撑杆具有能量吗?为什么?2.活动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观察,提出猜想;2)根据猜想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引导学生讨论的基础上);3)放手让学生按课本步骤自己探究;4)引导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填写在课本P60横线上3.用弹弓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弹性强弱,形变的大小有关。三、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四、布置作业1、课后调查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2、思考同一物体能否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五、板书设计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具有能做功越多能越大2、动能概念和影响因素3、重力势能概念和影响因素4、弹性势能概念和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