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设计肖姗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的情感线索;2.学习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把握所描写之物的象征含义;3.联系写作背景,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歌颂坚强不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民族精神的歌颂。4.品味含蓄优美的语言风格。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章中物的象征含义;2、把握学习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找线索、悟情感、品语句、析手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绿色象征着安全,绿色象征着希望,绿色象征着生命。现在我们购物要买绿色食品、网上冲浪讲究绿色上网,特事特办称为绿色通道,人们对绿色的喜爱和信赖可见一斑。可是偏有人特立独行,做出囚禁绿色的反常举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散文名篇《囚绿记》。二、了解作者及背景三、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和线索(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囚”是什么意思?文中“绿”是指什么?用文中的话说说“囚绿”是怎么一回事。2、作者为什么要囚绿?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4、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5、由此可见本文的线索是?第一部分有何作用?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爱绿、囚绿、释绿、思绿。四、进一步研读,引导学生理解主旨及手法1.“绿”在囚禁下有何反应?常春藤的反应表现了怎样的性格?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同时感悟作者对绿的态度。2.为何要交待“卢沟桥事件发生了”?3.由此来看,作者真的是就“绿”写“绿”吗?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关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作者“囚绿”,显示了他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挠;显示了生命不可侵犯。五、小结:1、主题: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2、艺术手法借物抒情。六、总结指导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七、拓展延伸1.不应凋零的绿叶①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因丈夫遇难无限郁闷,用粉红色的丝袜缠到自己的脖子上……②中国天才青年诗人---海子在诗歌和人生的理想幻灭后,万念俱灰,把头枕在冰凉的铁轨上……③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1946年,因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症,海明威健康每况愈下。他开始变得异常烦躁,尝到了自我怜悯的痛苦。终于在1961年7月2日自杀……④茨威格1942年2月22日,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作家伟大的反法西斯斗士最终无奈于它的猖獗,在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后,与其夫人在里约内热卢双双吞下剧毒药物……自杀者的共同特点:对自己对人生都失去了希望。2.永不屈服黑暗的绿叶①刘伟,一个无臂的孩子,曾经在拿得残奥会游泳冠军不能再游时却用脚弹出了流畅的钢琴曲……②汶川地震中的坚强,残奥会上的坚强③海伦8226;亚当斯8226;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借着她的导师安8226;沙利文(Anne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④中国的“海伦8226;凯勒”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8226;凯勒”。周婷婷年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在所世界上一流的聋人大学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学位八、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断。2.完成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