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通读完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后,那一幕幕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次的震撼。《老人与海鸥》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在统领单元的教学中就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后续3篇课文做好学法铺垫。本课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位普通的老人(吴庆恒)在翠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去照顾他的“儿女”。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阅罢,让我们不得不慨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融,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课文语言朴实、结构清楚,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教学目标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生词。重点词句体会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2、精读课文体会人与鸟之间的深情。3、延伸课外阅读。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理据: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教师: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介绍人物,一度质疑。一、导入新课,质疑课题。1、生齐读课题。21老人与海鸥。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座落在昆明翠湖公园里老人的塑像。在你的心目中中塑像的主人公应该是些什么人?2、故事里的老人和你们大家想的不一样,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像这样全体市民自发捐款给一个普通人塑像在我们中国那是破天荒头一回,13、引导学生质疑: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一度释疑。小声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带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你抓住两个主人公的主要事件精练概括楚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的在一个,在冬天的翠湖边,一位老人给海鸥喂食,跟海鸥相伴,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是海鸥给他送行的感人故事。三、交流感受,引导二度质疑,聚焦问题。1、交流读文感受。感动、惋惜、感人。2、引导再质疑。真正的问题都是从问题开始,边学边问才能有最后的学问。孩子们想想看,在刚才读书的过程中,你有没有特别想问的?(板书:疑惑)生:……3、师梳理问题: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最感兴趣的问题只有一个——海鸥为什么有那些不同寻常的举动?四、深读课文,二度释疑,体会人鸟情深。老人和海鸥是联系在一起的。读懂了老人我们就也最终读懂了海鸥。默读课文1-13自然段,边读边想,老人的哪些做法感动了海鸥?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5、结合生交流,相机引导,点评.预设1:”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给海鸥送餐,与海鸥相伴……”老人非常喜欢海鸥的,他走了二十多里,只为了看看海鸥师:老人来这的目的和别的游人一样不一样。指名感情朗读师:回到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老人能这么做是件容易的事吗?预设2:他生活那么艰苦,每天早上还要早早的走20多里路来喂海鸥.师相机引导生结合资料体会:老人一个月就308块生活费,一到冬天但是他还要拿出一半的钱来喂海鸥,而且他每天要步行20里路.师讲故事:你们知道308背后令人心酸的故事,你们清楚吗?这位老人是昆明大工厂的一位退休工人,每个月只有308块钱收入,老人平时最大的开销就是两毛钱一包的烟,出门绝不坐公交汽车,因为他舍不得花那5角钱车费,为了节省钱,一碗干饭,一个馒头,一碟咸菜就是他一天的伙食,身体不舒服了也绝不会去医院看病,能挺就挺过去实在不行也只是买一些草药,但是这位老人却舍得每天买四块五毛钱一斤的饼干给海鸥做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