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2.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生:读课题。师:维也纳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让我们来欣赏一些图片。(课件出示带背景音乐的图片)(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课堂伊始,通过播放《蓝色多瑙河》,让学生置身于音乐之中,跟着老师畅游音乐之都。并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2、课件显示自学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将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3、学生自学。4、师:请学生当老师,向大家发问,教师归纳问题。(课件出示)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为什么说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二、独立解决问题,抓住重点体会。1.根据上面问题再读课文,要求人人在书上找到答案。2.小组讨论。3.(回答这四个问题,要引发学生争论:第六自然段是不是也在回答这个问题?)(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4.集体讨论,指导体会重点。(1)第一个问题(课文第二自然段):A.理解:“摇篮”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古典音乐的摇篮。B.指导朗读。(2)第二个问题(课文第三自然段):A.用“音乐装饰”这个词你是如何理解的?→维也纳人用了什么来装饰音乐之都?→“连……也……”说明了什么?→想象一下你还准备怎么装饰?→所有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音乐的氛围很浓)→你能读出来吗?B.结合讨论教师利用课件播放维也纳风光(花坛、城市雕塑)。,学生进行欣赏,感受这浓浓的音乐氛围。C.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从哪几方面写“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D.再读课文,抓住“到处、就连……也……”等词语读出浓浓的音乐氛围。(3)第三个问题(课文第四自然段):A.第.、混合、混杂,音乐和花香混合在一起,既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又能给人以嗅觉上的美好享受。→当你漫步街头,听,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响起来了,闻一闻,晚风中飘荡着花草的芬芳,此时此刻,你感觉怎样?请你带着轻快、舒畅的心情来读好这段话。→看聚会时演奏的音乐图片。(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和前面相同的均是在抓住重点词句后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背诵的训练。叶老曾经说过“凡是技术的,没有不需要练的。”我国的俗语: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在自主的读书活动后,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C.练习感情朗读。(4)第四个问题(课文第五六自然段):A.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简洁的词语记下自己读某句或某几句话之后的感受。(批注)B.交流、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C.歌剧院大——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D.歌剧院金碧辉煌——作者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练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剧院中浓浓的音乐氛围。E.课件出示歌剧院,欣赏小结:国家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璀璨的明珠,其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让音乐之都更美。F.练习朗读。G.默读第六自然段,自由体会。(音乐会规模大、规格高、演出水平高等等。)三、总结全文。读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