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老河口市第七中学韩晓慧教材分析:本课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专权等基本史实。B、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方法:讲述法、讲历史故事、教具演示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讨论,并用图示小结,使学生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依据史实,“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2、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A、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结果怎样?谁做了皇帝?(学生涌跃发言:结果刘邦战胜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称帝,建立汉朝,他就是汉高祖。)B、为什么刘邦能建立汉朝?项羽失败了呢?二、导入新课:公元前202年五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宴会上,他们正在谈论战胜项羽的原因。学生分角色扮演汉高祖及四位大将,把导言内容表演出来。师提问:当时,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怎样的经济情况呢?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认识到: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荒凉景象。(投影展示)史书记载: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上朝时找不到纯一色的四匹马,大臣上朝时只能乘牛车。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原因。(即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这些战乱破坏了社会经济,造成了这种局面。)假如你是汉高祖,你将怎么办,才能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各抒己见。最后认同:只能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教师强调:正是由于汉高祖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宽松政策,所以汉朝经济恢复和发展起来。经过后继者文帝、景帝的营建,到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局面。板书课题:《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做到学习目标明确。)三、讲授新课:(一)文景之治(板书)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汉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学生归纳总结,得出“文景之治”主要措施:①重视农业;②提倡节俭;③重视“以德化民”。教师引导学生把汉文帝与秦始皇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汉文帝与秦始皇对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自由议论,从中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师提问:这一措施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书上是怎样描绘景帝后期的情景,齐声朗读。再引导学生与汉初情况对比,得出“文景之治”使汉朝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汉武帝就在这个时候登上了皇位。(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板书)提问:汉武帝是怎样一个人?请一位同学朗读文中的小字部分,其他同学说说:小字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汉武帝重视选拔人才,善于用人”的结论。师引导学生阅读书上关于粱王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诸侯国的势力强大,已对中央构成威胁。只有16岁的汉武帝,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他该怎样解决呢?学生分组进行探讨,帮汉武帝找出办法并说明理由。(先建立较小的侯国,再削侯国。)师提问:这是汉武帝政治上的“大一统”措施,其作用是什么?学生自由讨论,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板书:1、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但这却招来了诸王门下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从自身角度出发诽谤朝庭,谩骂皇帝,批评皇帝的政策,对中央集权很不利。汉武帝为改变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