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在德育中的渗透一、艺术教育德育化――纳艺术教育入德育把艺术教育纳入德育范畴,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确立为艺术教育的目的,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审美目的。在人们脑中,总认为“艺术课能陶冶学生品德,能反映现实,与政治结合,并且在思想教育上比别的课程来的快。”这样的观念,让我们感受到艺术教育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思想教育的需要,脱离了艺术的本质,成为“为思想政治教育而生”的一门教育.我们广大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我们的教案或教学目的中,往往都有“结合本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么一条。在教学中,往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忽略了艺术活动的过程,没有让学生真正欣赏到艺术带来内心的震撼,背离了艺术教育的审美因素,而直接去追求德育效应。二、德育艺术化――德育的艺术形式化艺术,作为人民的精神财富,也完全有责任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事实表明,艺术的确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如革命战争年代,战地文工团在硝烟弥漫的前线进行文艺演出,极大地鼓舞战士们的斗志,但是,这只能说,在主观上艺术家表演的主要目的就为了激发战士们的革命激情,在客观上观众也并不是在进行艺术欣赏,因而,这样的教育显然更多的是借助艺术形式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例子启示了我们,在注重“晓之以理”的德育的同时还要采用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感性形式来“动之以情”,这样,德育才能获得最佳效果。三、艺术化的艺术教育――潜移默化的德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指导学生欣赏艺术时,教师对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加以介绍是必要的,但不宜过多,因为美本身无需解释就可以影响人的必灵,如果光有语言而无艺术,任何道德训诫都不能在青少年的心灵中建起崇高的感情。真正的艺术教育是作为一种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作为一种道德的教育而产生德育效应的,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必须通过审美教育这个核心环节,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悟来获得的。德国奥尔夫学校施奈德夫人在我国上教学观摩课时,多次把童话故事《小跳蚤和小虱子》引进音乐课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当学生听到一段明朗的音乐时,她告诉学生,小跳蚤、小虱子和朋友们正过着宁静幸福的生活;当学生听到一段黯淡的、近似哀歌、丧歌的音乐时,她告诉学生,出事了!小虱子不小心掉进汤锅里淹死了!丈夫小跳蚤万分悲痛,决定离家出走,他的好朋友和邻居――桌子、门、烤盆、大树、老妇人,先后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决定和小跳蚤一起出走。可以想象,对于小朋友来说,这个故事、这段音乐都是感人的,欣赏了这段音乐后,定能唤起小朋友的同情心、爱心,思想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圆满达到。我在教学三年音乐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时,也是从歌曲的情感入手,教学生闭上眼睛欣赏,去感受音乐带动的故事情节,音乐时急时缓,时紧时慢,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情感,跟着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的天地,也自然让学生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人生观教育。再如听赏五年级的《绿色的歌谣》一课,我在教会学生掌握歌曲演唱的同时,本着少讲、精讲的理念,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化的艺术教育,注重学生对艺术本身的领悟,通过对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之间相互关系的把握来理解艺术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德育效果;再者,艺术化的艺术教育,重在以情动人,较少作语言讲解,讲解的内容主要是艺术审美方面的,德育效果的获得主要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长久的。可见,艺术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发挥,并不依赖于“说教”,而首先是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审美情感的发展,才能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为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条件。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说:“虽然艺术教育具有道德意义和政治意义,但是,无论艺术的道德影响还是政治影响,只有它们有机地编织进艺术的审美效用和艺术效用中,才有可能产生。”总而言之,艺术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应遵循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艺术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