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乡愁》教学设计蒙城县篱笆中学陈清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2、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3、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目标: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学习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1、深情地朗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愁”字的结构特点,从析字法角度看,它正是“离人心上秋”之意。“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二、披文入境(朗读)1、配乐读文欣赏,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2、试读.学生选一段展示朗读才艺,教师评价。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要求: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师:小小的一首诗融入了作者浓浓的乡愁,你感觉诗人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来写下这首诗呢?预见性回答如:惆怅悲伤眷恋深情。(一缕缕乡愁向我袭来)3、那么,同学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语速来读这首歌?预见性回答如:惆怅缓慢的4、练读、展示。5、.赏读。欣赏配乐朗诵余光中笔下的乡愁十分具体形象。作者用了哪些物件来表达的?预见性回答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6、荐读或指读。余生对朗读做出评价。7、生自由读诗,师巡视指导。三、诗文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探究诗文意境及作者思想情感。1、“意象”就是客观物件融入了人的主观意志。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四件意象呢?2、四个意象安排有什么顺序?(提示:四个意象分别反映了四个阶段的乡愁,随着时间的变化乡愁也一步步的加深。)3、浓情似雾,厚重乡愁,但这些意象前面的修饰语:“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的”。这是为什么?我们先把这些词去掉再读读,感觉少了这些词后效果有没有变化?(提示:小而轻却承载了一种浓浓的乡愁,可见方寸之中有大感情。声调上有音韵之美。)4、那我们看小小的邮票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乡愁?窄窄的船票呢?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呢?师板书:恋母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和恋国之思(补:矮矮的坟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悲伤的痛苦的”谁把他读出来师重点强调“后来呵”的哀怨之情。)5、台湾海峡为什么是浅浅的?阻隔作者难回大陆的是浅浅的海峡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作者余光中师点击电子白板,链接余光中简历及其诗作背景。如:余光中(1929~)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到香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漂泊,在1972年回大陆无望的时候写下了这诗歌。6、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乡愁啊?(预见性回答如:可望不可即的无奈的的乡愁)7、全诗从“时”、“空”入手,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前面三个应该能把作者的人生三个阶段的乡愁反映出来了。为什么还要添加第四节呢?(师提示:小我之爱——大我之情)师语:余光中在2010人民日报上说过这样的话:“对我个人而言,乡愁又是一种家国情怀。家是个人的放大,国又是家的放大。我的乡愁是“大我”所面对的民族的乡愁。到底哪里是我的故乡呢?只能说是整个中国。”8、教师小结,归纳整理: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1)从整体结构上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2)从构思立意上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