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教案刘梦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左思相关知识,熟读并背诵诗歌。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讨论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晋书·左思传》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陆机听说左思构思《三都赋》,抚掌大笑,在与他的弟弟陆云的信中说:“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甕耳。”其中的嘲笑意味如此浓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晋实行“门选”制以维护士族集团的利益,从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更有甚者,一些门第观念很强的士族,对于文章的品评也是以门第的高低来决定弃取的态度。所以左思美好的愿望遭到了士族制度的压抑和摧残。后来由于司空张华的推崇,他的赋才得以大出其名。左思的门第寒下,虽然才高志清,却很难能冲破士族制度的坚硬厚壳而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冷酷的现实,使左思献身无门,报国无期,怀着无限的愤慨。二、整体感知1、作者及作品简介左思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晋惠帝年号,291~299)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录于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咏史八首》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一组咏史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组诗以深厚的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在创作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历代诗评家对这组诗评价很高。2、作品赏析咏史·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或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1.[郁郁]茂密的样子2.[涧底]谷底[松]喻英才[1]3.[离离]下垂的样子[苗]初生的草木4.[以彼~尺条]意思是:柔弱的山上苗遮蔽了高大的涧底松。彼,指山上苗。径寸茎,一寸粗的茎秆。荫,遮蔽。此,只涧底松5.[世胄(zhòu)]世家子弟。胄,后裔6.[蹑]登7.[下僚]低级官吏8.[地势~一朝]意思是:甲胄和英俊所处情况,正与松、苗相似,是地势是他们如此,非一朝一夕变成这样。然,这样,如此9.[金张~汉貂]意思是:金、张俩家子孙凭借祖先的功业,世代都做大官。金张,指西汉金日(mi)磾(di)和张汤两家的子孙。金家从武帝到平帝七代担任内侍。张家子宣帝、元帝以来,子孙相继有十多人为侍中、中常侍。藉,凭借。旧业,祖先的功业。七叶,七代。珥,插。貂,貂尾。汉代凡侍中、中常侍等大官都带貂尾以验明其身份。10.[冯公]冯唐,汉文帝时人。他才能出众,但直到老年仍屈居低微的郎署。11.[伟]奇伟出众12.[不见招]不被重用的意思《咏史》其二,正是他这种愤慨的写照。诗中,他把像自己一样才高位卑的寒门子弟,喻作生于涧底的松柏;把依赖祖业居于要津的才劣质拙的士族纨绔子弟,喻作长于山顶的柔弱的小苗。松质柏节似的人才,受到柔条弱枝般的人的遮挡,其原因为“地势使之然”,是士族制度本身造成的。然而士族制度,又是“由来非一朝”。汉张汤、金日磾的子孙,凭借着先人的荫德,数代都享受着极大的尊荣。而奇伟出众的冯唐,直到白首仍未受到重用。在此,左思不仅把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在肯定的对象与否定的对象对比之中,使诗对士族制度的揭露,更加显得有力。三、课外拓展四、总结全文五、材料补充:提到左思必然联系到一个成语"洛阳纸贵"(请学生来写)。这个成语说的是左思以十载之构思写成《三都赋》,一时间洛阳的豪富人家竞相传写,以致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