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原文及译文赏析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凉)B.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以⋯⋯为乐)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不可知其源其真无马邪?B.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小大之狱8.下面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上表现鱼的活跃、可爱。C.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9.翻译下面句子。(共4分,共2小题,每小题2分)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参考答案6.D(居:停留)(3分)7.B(A代小溪;语气副词C于是、就;竟然D代词;助词“的”(3分)8.B(目的不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而是要表现人的快乐。)(3分)9.①向潭的西南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蛇”1分句意1分,共2分)②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条,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许”1分,句意1分,共2分)二: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B.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那样C.卷石底以出卷:弯曲D.佁然不动佁:愉快,欢快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为坻,为屿为宫室器皿B.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如鸣环,心乐之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D.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因而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B.“伐竹取道”,表明小石潭原本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C.文章中“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的描写,说明小石潭起名的缘由。D.“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感觉描写,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时也表明自己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11.阅读第I卷文言文后,你认为文章写了小石潭哪些主要特征?(3分)12.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3分)(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参考答案8.(3分)D9.(3分)B10.(3分)D11.(3分)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冽、游鱼活泼、源流曲折、岸势差互、环境凄清的特点。12.(5分)(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2)那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参考译文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