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在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碰到过这样的学生作业:“黑板长4厘米”“妈妈的体重是50克”“小红每分钟走1米”“小明的奶奶今年18岁”……如此荒诞的结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而问问其他老师,又都有同样的经历,唉!感慨之余,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想: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一点“数”都没有。因此,数感的培养势在必行。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具体做法如下:一、结合生活——体验数感我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像一分硬币重一克,4粒黄豆大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一块砖头重1千克,药片、黄金等细小物品用“克”作单位,体重、菜、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10米、100米的距离;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如,你今年几岁?班级号是多少?你的鞋号是多少?火警电话号码是多少?急救中心电话号码是多少?……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二、定量刻画——建立数感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字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状态,并从中进一步认识定量刻画事物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全面发展。游戏活动一:出示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等,让学生猜测他们的价格:(生:冰箱价值3000元。师:高了。生:1200元,师:低了,生:1500元。师:低了。生:1700元。师:低了。生:1800元。师:高了。生:1750元。师:低了。生:1750元。师:正确。)如此猜数游戏,既锻炼了学生在结合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的比较的本领,又渗透了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游戏活动二:郭老师是我们学校的一位三年级数学老师,你猜猜他的年龄。生:40。师:比40多得多。生:60。师:比60少一些。生:55。师:比55少一些。生:52。师:比52多一些。生:53。师:正确。在猜年龄中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三、实践操作——强化数感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中产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动手操作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理解数的概念,理解数的运算。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小组为单位,每组准备一小袋大米、5个苹果、一袋饼干,先让学生分别估测大米饼干的重量,然后让学生用台秤称一称实际有多少重量,再让学生掂一掂,感知一下有多重。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分别对其他物品进行相同的体验感知活动,这样学生在实际的感知体验活动中发展了数感。又如教学《长度的测量》课堂上,请两名学生测量教室的宽,我们一起来估计估计教室的宽度会是多少,看谁估计得最接近。生:有5米吧。生:我估计有8米生:我估计在7到8米之间。……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测量的结果——6.95米.(估计得接近的学生特别高兴),想一想你估计多了还是少了,在仔细打量一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