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文主义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本质上是各个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而不断进步的,人文学科中的哲学、美学、宗教、伦理学和文学艺术等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对自然科学起促进作用。正是由于人文主义和科学技术的统一,人类从此进入了工业文明。一、人文主义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人文主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人文主义”一词源自“人文学”(Studiahumanitatis),在文艺复兴时期指古典学术的研究和重视人生现实的新思潮,当时的新文化人士则自称为“人文学者”(humanista)。19世纪以后,欧洲学术界才开始用“人文主义”来称呼这种社会思潮。人文主义的基本倾向是提倡“人道”以反对“神道”,提倡人权以反对君权,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及其一切残余,因此也称为人道主义。人文主义自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之后,一直经久不衰。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有卢梭等人的浪漫主义的人文主义运动。而后,又有19世纪的非理性主义的的人文主义的兴起。进入本世纪,则有世纪之交兴起的释义学与存在主义思潮。纵观近代以来的科技文明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近代社会,正是达.芬奇、莎士比亚等大师在人文领域主体性、创造性的讴歌,才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在宇宙观上对宗教神学的反叛;有了牛顿的“力学体系”,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才有伏尔泰的“启蒙运动”和尼采等人的“上帝死了”的宣言。正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才会出现象爱因斯坦这样优秀的哲人科学家。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是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是科学精神的化身,同时,他对开放的世界主义、战斗的和平主义、自由的民主主义、人道的社会主义的向往,以及他的科学观、教育观和宗教观,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他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理解,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的独立人格、仁爱人性、高尚人品,更使他成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的化身,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中国人追求民主与科学虽不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但却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在新文化运动这次思想启蒙之后,中国人才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然科学家和人文思想家所做的科学传播,分别从不同角度系统阐述了科学精神。以自然科学家为主的科学传播者,在知识、方法和社会建制三个层面上,系统阐述了科学所蕴涵的求真精神,而以人文思想家为主的科学传播者,又从批判传统文化、开启民智、推进民主三个角度系统阐述了科学精神的作用和影响。由此,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传播,开始触及到科学的灵魂,实现了科学精神的启蒙,从而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革新,做出了伟大的贡献[4]。二、人文主义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在文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面对人与自然这一永恒的主题时,不仅重视知识与理性,而且还通过提出个性解放的口号,反对宗教愚昧和封建等级制度等种种主张,解放了被压抑的人,激发了人空前的创造热情,使在中世纪被窒息的实验科学与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教义中解放出来,为近代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尊定了重要的文化条件。不仅如此,当时人文主义所诱发的经济与政治变革也从社会需要与物质基础等1社会条件上推动了技术的进步。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与人类对自然力的征服,人终于在自然界的面前站了起来,发现了自身的潜力,强化了人文主义以人为本、为万物之灵的观念,使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传播。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