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激活·体验----感悟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语文教学具有极大的弹性,蕴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和情感,教师要善于运用观察的方法,在课堂内外及时捕捉、激发,积极引导,不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因素,倡导学生自主感悟、体验。本文主要从解放心灵,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激活灵性;关注个性,培养创新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关键词:体验性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验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情境创设及引导鼓励,激发学生把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验、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生长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性学习”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自主参与的活动、操作、考察、调查、经历、体验、探究等主体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在澳大利亚,学生围着教师上课,学生和教师组成了一个圆,大家都是圆上的点。而在中国,学生听教师讲课,教师在上面,学生在下面,教师居高临下。这是中外课堂组合方式的区别,更是教学民主的差异,作为未来的教师应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学生?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的接受者,而且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方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去做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主要从解放心灵,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激活灵性;关注个性,培养创新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来论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一、解放心灵,激发兴趣曾经在实习时,遇到这样两个孩子,他们对语文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说:“语文是世界上最乏味的事。读、背、写,没完没了,而且都要按老师说的去做,不能有半点差错。”另一个却说:“我由衷的喜欢学习语文,在课堂上老师和我们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总是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而且有些好课文反复读都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毫无疑问,两种不同的认识必然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个成绩优异,一个却不近人意。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要求:要“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这种种表述说明,良好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先决条件,也是语文教学及评价的重要内容。那么让我们再回到现实中看看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一开始,学生刚认识“人、口、手”,是多么的激动,兴奋地要向父母展示;到了后来,还有几人遇到不认识的字能主动去查字典?一开始,学生捧着图画读物津津有味,真可谓爱不释手;到了后来,还有几人能坚持阅读,能沉浸在优秀文学作品之中?一开始,写出一两行简单的语句,学生便喜不自胜;到了后来,又有几人听到作文不头疼„„像第一个孩子这样觉得语文乏味的学生数不胜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正在逐步丧失啊!让学生重拾语文学习的兴趣,无疑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眼前的紧迫任务。于是我们得通过设置良好的情景来唤醒、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如阅读教学,可以先识字,运用多种方法:熟字换偏旁法、口诀识字法,猜字法、顺口溜法等多种识字方法满足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六”可编“一点一横长,底下两颗糖”,“回”可编“一大一小两个口,小口装在大口中”的顺口溜。记忆“咕”字,可编顺口溜:一口十口紧相连,咕咕叫起没个完。学生读时朗朗上口,既容易记住字形,又倍感乐趣。学生往往能够通过自己思考,分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