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孩子心灵的窗口时间:2009-7-2820:28:47点击:247字号:[大中小]核心提示:学期初,听一班级的课。课堂上,老师拿了一版小星星,这是为了赏识孩子们准备的。在课堂上,哪个孩子有了好的表现,老师就会把“小星星”贴在该生的额头上。这种赏识孩子的方法,在课堂上激发了孩子的进取心,强化了其优良行为。孩子们表现的主动积极,课堂上不断出现精彩的场面。所以,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做孩子的赏...学期初,听一班级的课。课堂上,老师拿了一版小星星,这是为了赏识孩子们准备的。在课堂上,哪个孩子有了好的表现,老师就会把“小星星”贴在该生的额头上。这种赏识孩子的方法,在课堂上激发了孩子的进取心,强化了其优良行为。孩子们表现的主动积极,课堂上不断出现精彩的场面。所以,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做孩子的赏识者。新课程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也是新课程之所以新的一个标志。而善于赏识孩子,不失为有效地教育教学方法之一。特别是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些受伤的花朵,及时鼓励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饱尝成功的快乐,显得更为重要。可是,赏识孩子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也不能只对孩子的某一个方面的优良行为进行奖赏,而忽略了对孩子其他方面优良行为的奖赏。新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预成性课程,也要重视生成性课程。还是这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纸板上的“小星星”掉了一个,有个孩子很懂事地检了起来,交给了老师。老师接了过来,又贴在了纸板上,一言未发。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能奖赏这个孩子一个“小星星”,或者说声“谢谢”,那该多好。不是更有利于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吗。更令人费解的是:老师纸板上的“小星星”又掉了一个,又有一个孩子认真地检了起来,去交给老师。“不要了”,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摆着手。孩子看着老师,愣了一下,有些犹豫地将手上的“小星星”抛掉了。乍看起来,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之间似乎只有一步之遥,却给我们留下了长久的思索。那个孩子在抛掉“小星星”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这一句朴实的口号,不知启发了多少教师,造就了多少优秀教育工作者。今天,我们仍在实践着这句话的教育价值。而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上,就更不应该忽略“小事”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主渠道畅通,才能水到渠成。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念,还处在一种接受阶段,远没有达到内化的程度。在现代教育中要重视赏识孩子,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能不能真正做到赏识每一个孩子,还是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的。那个“小星星”在孩子的脑海里,依然会闪闪的……教师要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赏识者,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目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本文来自特教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www.tj-lw.com/Html/?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