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城镇化安置问题研究——2008年经济研究内参第13期(7月18日)编者按:今年初,根据州政府的安排,由州政府经研中心牵头组织州级相关部门开展“楚雄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课题研究。“楚雄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城镇化安置问题研究”作为其中一个子课题,由州移民局负责完成,该课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楚雄州移民工作的实践,总结移民安置的经验,分析了移民安置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今后推进楚雄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城镇化安置工作的对策建议,对指导我州移民安置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将这一研究成果报送州级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参考。移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移民与社会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一般来说,移民可分为自愿移民和非自愿移民两类。在国家适当扶持下,本着自愿的原则搬迁,属自愿移民;因工程建设产生的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而出现的移民,属非自愿移民。水利水电工程淹没范围大、淹没区域人口集中,是工程性非自愿移民中数量最大的部分。由于工程移民大多是非自愿移民,这就决定了移民工作的复杂性。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能否妥善安置,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在保证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同时,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移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一、楚雄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农村移民情况分析楚雄州地处滇中干旱区,降雨量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严重制约着楚雄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建国以来,我州水利水电事业发展迅速,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初步形成了供水、灌溉、防洪、排涝、发电等工程体系。到2007年底,全州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0多万亩,水利工程年供水量达到11亿多立方米,解决了180多万人和近90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这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治理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满足城市供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水利水电事业的迅速发展,全州出现了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一)楚雄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安置实施情况由于历史原因,在八十年代以前修建的水库,对移民安置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普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存在着重工程、轻移民,重搬迁、轻安置的倾向。表现在水库移民安置规划单一,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进行。二是忽视环境容量可能承受的能力,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三是移民安置点位置选择不合理。80%的移民采取就地就近后靠安置,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容量,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生产发展,各种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四是土地贫瘠,水利设施差,粮食产量低,移民温饱问题难以解决。移民安置的土地大部分是新开垦的坡地,水利设施比较脆弱,严重制约移民群众经济发展。五是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条件差,移民收入增长缓慢。虽然各级政府对移民采取了扶持政策,但是,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的地方交通不便,有的地方人畜饮水困难,有的地方医疗卫生、就学条件较差。六是移民补偿标准普遍偏低,移民经费严重不足,遗留问题多。八十年代以后的建设工程,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对移民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家将中型及小(一)型水利工程“占地移民”经费列入工程概算中,同时,各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和“情感移民,服务移民,政策移民,依法移民”的工作思路,同时强调移民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重要性”,突出了移民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改变了长期以来忽视移民安置的传统做法,开创了移民安置工作的新局面。移民工作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能否顺利建设,重点在移民,难点在移民,关键也在移民。就我州来说,根据工程淹没和移民情况,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采取开发式移民的政策,移民的生产生活得到较好安排。如楚雄市西静河水库于1995年动工,1999年完工,在移民安置上,安置点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方,统一编制移民新区规划,加大移民安置投资,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