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情感”的琴弦奏响“情感”的音符—让语文的课堂情真意切蕲春县第二实验小学朱莉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要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让阅读教学充满活力,让语文课堂情真意切。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语文素养情感熏陶审美情趣语文天地是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课堂也应成为充满情感的课堂。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教育提到与知识能力同等重要的高度。情感教育在各科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学科,由于文本的丰富性,它所涉及的情感领域是丰厚广阔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感受、感悟语言的过程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学生自身的经验与文本多彩的世界相融汇,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与文本多彩的世界相融合,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情感得到熏陶,精神世界得到开拓。因此,语文教学在情感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应把握“情感”这个有利因素,拨动“情感”的琴弦,奏响“情感”的音符,激活学生的思维,推动课程改革的实施。(一)引导学生主动感知——蓄情待发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孕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者善于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1.定好情感基调,理清情感层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蕴含着一定的情感。但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是有差别的,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教《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到文章歌颂祖国灿烂文化痛斥侵略者强盗暴行的情感层次,更好地把握思想内涵,积淀情感,为融情共鸣奠定情感基调。而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如《花的勇气》一文中作者经历爱花──寻花──盼花──看花这一情感历程,理清这一情感变化,就会同作者一起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2.辩明情感差别,把准动情之点人的情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显现出差异特性。阅读教学中教者要注意抓住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培养学生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品质。如《掌声》一文中,掌声前英子的自卑忧郁和掌声后英子的活泼开朗。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这两种情感一对比,掌声带给英子的巨大作用这一情感就得到了升华。同时,统观情感之类的课文时,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境,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执教《桥》时,文中的老汉,作为一名党员在危难之时首先想到群众的利益这种大山般的形象,作为一名父亲父爱如山的形象是打动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抓住这一动情点去品味,老汉那不徇私情,舍大家顾小家的优秀品质也就屹立在同学们的心中。(二)引导学生主动体悟——融情共鸣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不仅具有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而且具有形象性、艺术性、情感性。读着一篇篇的文章,学生时而徜徉于优美的文字之间,领略自然风光的旖旎;时而涵泳于悲壮的故事之间,叹服英雄的可歌可泣;时而又醉心于动人的情节之中,慨叹世间真情的美丽。每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都会让学生有一番精彩的心灵游历,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由于学生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者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学生主动地思考、体悟,融情,才能较好的表情达意,课堂也才会情真意切。1.设境生情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育要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写的情境,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通过图画、录像、音乐、动作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