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习重点朱自清的晚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1898——1948)死于贫病交加中,死前,叮嘱家人,宁可饿死,也不要国民党政府配售的美国面粉,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节,享年51岁。毛主席: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情感从何处来:•将《一封信》与《那里走》合起来,就可以较全面地把握这一时期朱自清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与内心反应。•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一方面,他看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历史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必要的历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变(改造)自己,因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钱理群本文线索:•1、游踪——空间线索•2、情感——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念江南文眼分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描写的过程中,时时体现这种“不平静”,即使写宁静的荷塘月色也是为了衬托内心的不宁静。这种“不宁静”直到最后也没有停息。描写之美:修辞之美句式之美炼字之美重点强调:博喻与通感意境之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梁元帝的《采莲赋》作用在哪里?•那是家乡,那是儿时的乐园,那是古代的江南,那是梦中的江南,那是作者的精神家园。•它越美,离现实越远,越能反映他内心对现实世界的疏离,越能反映他内心的不平静。需要记忆的内容:•《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英语violin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