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的第二节《平面镜成像》。下面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内容: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2、虚像的概念;3、日常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科学探究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有用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中,领略平面镜成像现象中的对称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3、重点和难点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习、体验科学方法,因此,“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虚像”比较抽象,“看得见”,却“摸不着”,因此,虚像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很难提出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探究活动中的又一个难点。二、说教法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同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平面镜,容易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根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的编排,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教师引导发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对平面镜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与“影”混淆等,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演示实验、教师讲解等教学手段,来突破难点。三、说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要经历以下思维及操作活动: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怎样比较虚像与物体的大小→找替代物与像比较→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体验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学习科学探究。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首先通过一个“浇不灭的水中蜡烛”的演示实验引入新课。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且浇不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还暗示出将“平面镜改为玻璃板”有助于确定虚像的位置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搭建一个“支架”。接着在教室前面挂一面大镜子,请一位同学上前照一照,然后给他设计一些动作分别是向前走两步,向后走两步,举左手,举右手,伸手贴在镜子上。请同学们谈感受,让学生从特定的氛围中去认识熟悉而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接下来由学生回答平面镜的定义、成像原理。师板书。并提出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入下一个环节。2、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按照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设计探究方案上。(1)提出猜想:在板书课题之后,展示几幅平静的水面成像的图片。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平面镜的概念,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然后,结合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对成像的特点提出猜想,将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作为后面探究的课题。(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如果学生感到困难,可以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然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