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奶糖一片天上课的铃声响起了,现在是我的一堂活动课。班主任老师正准备离开。“老师,我的一粒白兔奶糖被人偷吃了”,“老师,我看见是王军拿的”,“没错,我也看到了”,“是呀,老师,我还看到他吃了”,“王军是小偷”……矛头同时指向了王军。从大家的发言可以确信,糖无疑是那个叫王军小朋友拿的。转眼向那位同学望去,他脸涨得通红,两只手在互相摩擦中不停地拨弄。一粒奶糖,一下扰乱了课堂的正常秩序。正当我在为如何处理这意外的插曲而犹豫时,只见班主任走到王军面前,缓缓伸出手,抚摸着那孩子的头,和颜悦色地问:“军,那粒糖是你拿来吃了吗?”“是……的”,王军费了好大的劲才吐出这两个字。“哦!老师知道了,那糖很好吃吧?难怪,说不定老师见了,肯定也想尝一尝的。”那位同学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只听老师接着说,“不过,我不会在没有经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就私自拿的,你说呢?”王军点了下头。“当时,如果你真的很想品尝,需要征求他人的同意,他是否愿意与你分享。我想如果你提出来,同学们一定不会拒绝你的。因为我知道,你也愿意把自己的好东西与他人分享的,是这样吗?”王军的表情由惭愧转为惊讶,继而由惊讶转为认同,“是的,我有好的玩具和零食,我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不过,今天我这样做,确实是不好的。老师,我错了!”班主任和蔼地对大家说:“小朋友们,我刚才已经询问王军同学了,了解了这件事的情况,没错,那粒糖是他拿来吃了,他也主动向我认错了。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私自拿别人的东西,这肯定是不对的,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认定他是小偷。”“老师,我们说王军是小偷是不对的”,“是的,我也曾经悄悄拿别人好吃的东西,后来,那位同学并没责怪我,不过我这样做是错误的”……“大家说得真好,我们能对照自己,去合理地评价他人,改正自己的缺点,我真为你们高兴。”我,这位课堂的执教者,今天却成了旁观者。一粒奶糖,一个教育世界;两个角度,两种迥异的结果。我们,这些在学生心灵尖上行走的教育者,切不可忘记,我们是在塑造人,一个大写的人——资料来源:张文:《一粒奶糖一片天》(《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7日第3版)点评:此案例中的班主任有清晰的工作思路:他意识到,必须在任课老师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完成这一件事情的处理,并且要选准工作的切入点。从案例的叙述来看,这位班主任应该是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就让学生明白了他要告诉学生的道理。先以委婉的方式让王军承认吃糖了,然后明确王军的拿糖、吃糖的时间与方式不对,最后让全班同学正视这件事情。没有清晰的工作思路,这位班主任在几分钟内完不成这种复杂的价值澄清类的班级事务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