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年级:四年级下册鹤岗市二十二中学侯淑霞《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三角形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甚至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不一定知道原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本课的设计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它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具有有重要意义。(二)教学对象分析本班有学生35人,都是农村学生。经过四年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教学环境分析根据我校每个班级都有多媒体设备的有利条件,学生操作计算机并不陌生,因此可以设计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活动题和练习题。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并能实际应用。(二)过程方法:既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三、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流程图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流程如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获取新知交流反馈发现规律综合训练巩固深化。全课总结回顾新知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认识内角出示三角形,找出它有几个角,并介绍这是三角形的内角。2.故事导入有一天,两个三角形吵了起来,大三角形说:“你看我个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可小三角形不以为然地说:“那可不一定,我虽然个小可我的内角和不一定比你小啊!”。他们俩争论不休,始终争论不出结果。到底谁的内角大,谁的内角小,同学们愿意帮忙解决吗?【设计意图: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本节课一开始,我采用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拟人化的对话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景之中,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探索研究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要比较内角和的大小,就要知道各自的内角的度数,从而引导学生开始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进行思索。抓住了学生这一年龄特点,引发学生探知欲望,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架桥铺路】(二)自主探索获得新知1.布置小组学习内容。师: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看看那组的方法多有创意。2.小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设计意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为他们创设操作情境,让他们在观察中分析——操作中思考——抽象中概括这一模式进行教学,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逐步达到学习目标。】(三)交流反馈发现规律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1.量一量:出示小组活动记录表,各小组汇报记录结果,并说说有什么发现。2.折一折:生介绍用折的方式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折起来,拼成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3.撕一撕:生介绍用撕拼的方法,将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角。(评价:真会动脑筋,不用工具也行)4.师演示总结: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5.引出再次探究: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那?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得出结论: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设计意图: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之后,在有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老师要选择不同方法的代表,在展示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我关注的将不是学生最后论证的结果,而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可能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如果是与书上不同的方法,老师要延迟判断,让学生充分地表述个人的思维过程,对其求异的思维要充分肯定与欣赏。并且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