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第一小学万益廷欣赏.评评述述一、食器嵌松石云纹方豆(盛食器)•1935年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通高24.5厘米口边长12.5厘米兽面纹铜鬲(li音历)•商•高23.2厘米口径15.3厘米•传1944年安徽省阜南县月牙河出土凤纹铜方鼎西周高22.8厘米1965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立耳,直腹,平底,矮足。腹部四面纹饰相同,均为长冠垂尾的两只凤鸟,作隔棱脊相对。主纹突出,上下以粗细凸弦纹为栏,无地纹,简洁明快。短足作二箍节相叠,外圆内空,截面呈半环形。这种作法,亦属少见。这件器物融合了中原和江南地区的青铜文化特色。鸟纽铜盖鼎春秋通高27.1厘米口径13.9厘米1971年安徽省铜陵市车站出土小口,球腹,圜底,蹄足。盖纽作鸟形。腹饰蟠虺纹和弦纹,并有对称扉棱两道。双耳外侧作双角兽面。造型新颖别致。铸客铜升鼎战国通高51厘米口径48厘米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楚王墓出土圆口,直壁,束腰,平底,蹄足。双耳外侈。腹有四兽,攀援直上,作向内探视状。腹饰羽纹,足根作兽首状。口沿有铭文9字:“铸客为王后七府为之”。古代贵族用鼎以“升鼎”为中心,因此有人把它称为“正鼎”。楚王熊肯釶yī鼎战国高38.5厘米口径55.5厘米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楚王墓出土楚王熊肯釶鼎方耳外折,直壁,平底,蹄足。腹饰凸弦纹,足根作兽首形。口沿外壁有铭文12字:“楚王熊肯作铸釶鼎以共岁尝”。青铜器中的匜,往往自铭“也”或“釶”。此鼎有流,故自铭“釶鼎”。“楚王熊肯”经考证为楚考烈王。戈鼎双耳厚大,方唇,深直腹上有6条扉棱,柱足。腹饰兽面纹,足饰三角云纹。腹内铭文“戈”是器主之族名。龙纹扁足鼎商晚期(公元前14一前11世纪)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此鼎立耳、方唇、浅腹、圆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且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图案结构别致协调。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羊鼎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殷墟晚期鼎的造型中出现了一种束颈、曲壁的新形式,此鼎即是其典型的代表。鼎的两耳三足安排十分妥帖,整个造型富于稳定感。在器物的颈腹部分别装饰对称的回顾式鸟纹和兽面纹,衬以细密的雷纹。纹饰线条深刻劲锐,范铸极精,使粗犷的兽面和精细的雷纹水乳交融,夸张而不失之狂野,精密而不流于琐碎,呈现出端凝、优雅的美态。兽面纹扁足鼎厚唇,折沿,口沿上一对小立耳,弧腹,圜底,下有三抽象的龙形扁足,龙口侈张托鼎腹。腹饰兽面纹、弦纹。蟠虺(huǐ)纹铜盨(xǔ音许)春秋高16.8厘米口纵2l厘米口横33厘米1958年安徽省太和县胡窑出土蟠虺纹铜盨(xǔ,音许),椭圆形,双兽耳。盖顶饰镂空盖冠,可仰置盛食物。曲尺形圈足。器、盖均满饰蟠虺纹,圈足饰夔纹。纹饰精细,色泽艳丽,是盨中精品。乳钉纹铜簋(guǐ,音轨)西周高16.5厘米口径27.7厘米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乳钉纹铜簋(guǐ,音轨),直颈,鼓腹,平底,圈足。腹部以菱形纹为地,每一菱形内饰一乳钉,并填以极细的雷纹。颈部和足饰变形夔纹。双耳附饰镂空棱脊。这种装饰极为少见四足鬲(li音历)(商)1981年陕西城固县出土,通高23.5cm,口径21cm。烹饪器。直口,宽沿外折。鼓腹分为四裆,形成四个袋足,颈部饰雷纹,腹裆饰兽面纹。整体形体独特,目前尚无他例。妊簋(guǐ,音轨)西周早期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妊簋的圈足下设有四条象蹄形足,提高了器物的高度,是为了取食方便而进行的特殊设计,但与一般圆形器用三足的习惯有所不同,比较罕见。器身两侧设置象头形的双耳,长鼻翻卷如垂耳,极其生动。簋的腹部饰有百乳雷纹,是商代晚期盛行的纹饰,沿用至周初。镶嵌几何纹敦(duì)战国敦是用以盛放饭食的器皿。器和盖几乎对称,各有三足,可分开放置。此敦制作工巧精丽,造型圆柔优美;通体饰以阴阳互托的大三角形云纹,并用红铜丝、银丝或绿松石镶嵌,具有细密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