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究开题计划一、课题的提出我校自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这些年来,给我们一线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积极的教改精神、教育内容的变革,教育形式的变革,师生关系的变革。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面对这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挑战,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轴。我记得教育部曾提出了一个基础教育领域中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这无疑就是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这样一个道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题是极其重要。二、课题的理论依据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可见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问题不仅是数学的灵魂,还是思维意识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㈠课题研究的目标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我校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2、通过探索与研究,使本校教师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组织教学,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㈡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基本模式框架下的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课题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去研究:1、教师课堂提问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2、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的研究。3、教学中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此外,我们还将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活动归纳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五阶段五环节”进行尝试研究。具体过程如下: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诱导—组织交流汇报—设计个性化练习—课堂总结延伸学生活动: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反思评价㈢预期创新点通过研究,使小学数学课堂是学生充满生命力的场所,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出错的场所。学生方面:1、通过研究,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增强了。2、通过研究,学生对数学问题从“想问”到“敢问”、“善问”、“会问”,问题意识增强了。3、通过研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增强。4、通过研究,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明显提高。5、通过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6、通过研究,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共同评价,师生评价,评价意识提高了。教师方面:通过研究使参与实验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1、科研能力得到提高。2、驾驭课堂能力得到提高。3、新型的教育观念得到进一步深入。4、撰写论文、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的能力得到提高。四、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方法本实验主要应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以行动研究为主,结合学术论文、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学生交流等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记录,通过开展阶段性研讨、经验交流、总结等活动,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促进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步骤:实验时间:两年(2011年1月—2012年12月)㈠准备阶段(2011.1——2011.8)1、完成课题论证,确立课题。2、成立实验课题组、填写申报表、完成实验的前期工作。3、拟定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掌握实验的步骤和方法。4、完成对学生研究前的问卷调查。5、组织实验教师进行教研活动,撰写相关的教研教育论文。㈡实施阶段(2011.9——2012.4)1、实验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计划。2、对全体学生进行初次测试,确定实验班的基础水平。3、课题组成员随堂听课,跟踪了解实验效果,对教案、个案、案例、进一步研讨。4、举行校内数学教师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