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进历史的情境摘要:《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述了“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其中,“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基本方针。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们成功地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并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这些都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关键词: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国两制、港澳回归、海峡两岸,人民利益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我在讲授北师大版8下《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中,我对上述要求感触颇深。《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本课围绕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分三个子目,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述了“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其中,“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基本方针。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们成功地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并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这些都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这课重点就是港澳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的基本史实;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难点是“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上课开始,播放创设问题情境的《七子之歌》的片头Flash,并要求学生注意七个闪烁的红色的地名,学生绕有兴趣的听着音乐,看着画面,不时有同学说出,澳门、香港、台湾、九龙等地名,这段屈辱的岁月激起了大家对历史不堪回首的深深慨叹,而这种叹息声也深深感染了我。顺着学生的这种历史情感,我点出本课的课题《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首先我提出问题是:面对祖国这种分裂的状况,尤其是台湾回归还有可能面临重大的外来干涉,你能对国家统一问题设计出怎样的方案?由于导入时的情绪感染,提问又使得学生多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法及各种后果。同学们争论得很激烈,有的小组很激进,认为“祖国已经逐渐强大起来了,应该去打,把属于我们国家的地方夺回来”。有的小组的同学认为,“和平谈判是解决统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和平与发展是当前世界的两大主题,战争只会劳民伤财,损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困难。”还有同学补充说,“是呀,学生你来我往的争论,讨论很成功,我适时总结:“解决统一问题有两种途径,那就是用武力或是和平谈判……”,这时一位男生抢着说:“历史的教训说明战争要破坏生产力,劳民伤财,会破坏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既然历史上的统一总会有一个必要原因既经济联系的加强因而我们小组坚定地认为解决统一问题选择和平谈判优于用武力的方式。以此进入“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在强调“一国”,就是要维护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两制”,既坚决维护了中国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又尊重了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然后播放香港、澳门回归影像,及现在香港、澳门的发展繁荣的状况,展示港澳特别行政区区旗。用今天香港、澳门的繁荣发展情况来说明香港、澳门的回归是成功的,说明和平谈判是可行的,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科学的,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让学生深刻领会到:新中国的繁荣强盛是我们成功收回港澳的坚实基础。而“一国两制”这一伟大的创造性构想使港澳回归得以实现。在重温历史中,感受心灵的震撼,从而激发心中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这时,我又适时的提出一个问题:“香港、澳门回归了,是不是就说明了我们祖国和平统一了呢?马上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说:“没有,台湾还没回归。”下面的其他同学也不断的附和说“没有”。此刻开始用多媒体播放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学生都跟着朗读从中体会到了两岸人民渴求统一之情。播放完我又提出另一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