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蕴关乎品读深度,手段关乎学习效果读《十位名师教<老王>》有感濮阳市验中学朱玉荣学习结束一月余,今天终于读完了这本书。也是专业书看的最认真的一本,上一本是《有效教学》,纯理论书。而最向往的却是理论在实践如何具体实施的书,而这本就满足了自己的渴望。掩卷沉思,收获了什么?首先应该是思想上的再转变。好的课堂轻松的教学,教师必须是功夫高,要有丰厚生活、博览群书的沉淀,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多样的教学手段及对文字的敏感度。老师素养决定课堂效果的优劣。对照自己也只有多阅读上的改变,也或许读的多自然自己也变得敏锐起来,但愿。原来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从没有引起自己的重视,认为对于同一篇课文,目标应该是一定,何需多费心思在其上。但现在看来不是这样,十位名师在教学内容上设定各有侧重,教学目标更不同了。原来关注点更多在教学内容上,往往学情分析关注太少。但名师却不这样,对于学情的了解是他们非常重要的关注点,一堂课的好坏优劣在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而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这让我在教学容量上有所调整,学到太重要了。对于任何一篇文章老师吃透很重要,而吃透就要有大量资料助读。而这些资料用在何时是否用要看时机,而老师的阅读却是必须的。背景资料或作者语言特色都是可助读的方向。其次在教学形式上也收获颇多。如王君的情境式,自己演杨绛,让学生演老王,用对话的形式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读出来的文字就有了更强的生命力感染力。程翔的小组提问大家解答式,还有追问等。再次就是散文教学的重点落脚。读散文除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外,还是读懂字里行间的“我”。黄厚江在这方面做的最好。接着还有阅读能力的训练。抓概括性的词,抓主要事件,抓人物内心。总之,读大家的课堂实录,若真学以至用,自己必须有足够的阅读,才会在教材理解的深度上有改变,也才可能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作辅助,因“底蕴关乎品读深度,手段关乎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