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与物理方法物理学史与物理方法(力学部分)(力学部分)高考物理基础知识复习串讲高考物理基础知识复习串讲宁乡县中小学教研室姜鹏宁乡县中小学教研室姜鹏远远20152015年年55月月物理学史与物理方法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题型为选择题,主要考查对物理方法的理解及物理学发展史的正误判断。理想实验小船过河kTa23[例1](2012·新课标全国卷)伽俐略根据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早期物理学家关于惯性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性质是惯性B.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只能处于静止状态C.行星在圆周轨道上保持匀速率运动的性质是惯性D.运动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解析]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故A对;根据惯性定律可知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保持原来的状态,即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B错;行星在圆轨道上的运动是变速运动,是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所以C错;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力作用,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同一直线运动,D对。[答案]AD[例2](2013·全国卷Ⅰ)如图是伽利略1604年做斜面实验时的一页手稿照片,照片左上角的三列数据如下表.表中第二列是时间,第三列是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添加的.根据表中的数据.伽利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物体具有惯性B.斜面倾角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无关C.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D.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成正比【解析】由表可知,伽利略研究的是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由计算可得每一组数据中第三列数据大约总是第一列数据的33倍左右,故可以得出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所以C选项正确.[例3]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微元法”,下列几个实例中应用到这一思想方法的是()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时,用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即质点B.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与某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用这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C.为计算弹簧弹力做的功,把拉伸弹簧的过程分为很多小段,拉力在每小段可以认为是恒力,用各小段做功的代数和代表弹力在整个过程中做的功D.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解析]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时,用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即质点,这种方法叫做理想模型法;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与某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用这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这种方法叫做等效法;为计算弹簧弹力做的功,把拉伸弹簧的过程分为很多小段,拉力在每小段可以认为是恒力,用各小段做功的代数和代表弹力在整个过程中做的功,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微元法”;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