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解读第1讲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的修订闫璟(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徐赐成(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高级)华春勇(陕西师范大学附中,中学一级)内容纲目:一、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二、修订后《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内容编排的特点一、修订后《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习内容的变化闫:当我们拿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会发现,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在每一时期下设有若干学习要点,总共是40个学习要点。那么,修订后的课标在古代史整体介绍方面有那些明显变化?徐:在古代史的导言部分,主要有三方面的变化,第一,学习内容丰富了。第二学习要求降低了。第三,也是我们认为最突出的变化,即,完整地概述了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线索,较实验课标相比,更加详细。比如先秦史,《课标》表述为“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段话,至少有6个信息点:第一,夏是第一个王朝。夏的主要特点有了。第二,商朝算信史时代,国际承认,因为有文字记载。第三,商朝最主要的成就是甲骨文和青铜器。第四,西周最主要的制度特点是分封制。第五,春秋的时代特点是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第六,战国是大变革的关键期。农业的铁器牛耕,政治上变法转型,文化上自由开放,百家争鸣。闫:《课标》的导言概述各个时代最主要的文明成果。之后各朝代都是如此,即高度概括,又能把最基本的历史面貌呈现出来,看过之后,能够形成最基本认识,有所收获。从学习要点上看,实验《课标》设置了9个专题现在变成了7个,这个变化是怎么能考虑的呢?徐:在具体内容标准的安排上,修订版《课标》的特点是强调了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按照历史上时期把历史内容分为7个阶段,实验版《课标》,则是在时间为主线的基础上把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单列为两个专题。比如把原来的科学技术专题下“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思想文化下的“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放到了夏商周时期“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这种变化不是单纯的着眼于知识的系统掌握而是着眼于展示完整的文明成果。同时删除对汉字演变的要求,化繁就简,体现了课程标准追求的基础性特点,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闫:那具体到《课标》设定的各个历史分期的具体内容又有什么变化?大家通过这个表,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再请两位老师详细地谈谈。学习板块增加的内容删减的内容中国古代史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宋朝重文轻武清朝前期的兴盛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世袭制《九章算术》《水经注》《资治通鉴》华:在第一专题“史前时期”,《课标》去掉了原始人类、元谋人的要求,增加了“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元谋人的删除多是由于现代考古学的诸多成就,似乎可以断定元谋人并非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增加“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旨在拓宽学生的历史学视野,不只是知道历史知识更要知道基础的历史理论和方法。关于河姆渡和半坡的知识点也增加了“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这样的表述也是基于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体现了知识方法的统一。闫: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最早时期有多种划分和说法,《标准》为什么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时期定为“史前时期”呢?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有哪些要求?请徐老师给我们谈谈。徐: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时期定为“史前时期”是从历史认识的角度上而言的,指的是我国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的人类活动时期,...